马老师的心理话之知觉的基本特性
夜幕降临,几滴雨珠悄然落下,使得炎热的气息得以缓解。我轻轻推开卧室的窗户,感受着习习凉风的拂过。接下来,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知觉的几个基本特性。知觉具备以下特点:相对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以及组织性。
一、相对性
个体基于自身过往经验,对通过感官获取的信息进行主观性的解读,这种解读通常被称作知觉经验。这种经验具有相对性。当我们观察到某个物体存在时,通常情况下,我们无法仅凭该物体本身来作为引发知觉的单独刺激,还需同时注意到物体周围存在的其他刺激。如此一来,物体四周的其他刺激特性及其与物体间的相互联系,必然会对我们感知该物体的经验产生影响。形象与背景是体现知觉相对性的典型范例。形象指的是我们所看到的直观刺激,而背景则是指与该直观刺激相关联的其他刺激。通常情况下,形象与背景之间形成一种主从关系:形象作为主体,背景则起到衬托的作用。知觉对比现象的又一例证,涉及的是两种相对性质的刺激在同时或相继出现时,彼此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它们在知觉上产生的差异尤为显著。举例来说,当一位体型肥胖者与一位体型瘦小者一同出现时,人们往往会感觉到胖者显得更加肥胖,而瘦者则显得更加瘦削。
图一中的黑白两部分均可被视作主体或衬托,若以白色区域作为主体,黑色作为衬托,那么这一主体可以被理解为烛台或是花瓶;反之,若以黑色作为主体,白色作为衬托,那么这一主体则可能被解读为两个侧脸的影子。
在图二中的A、B两个圆,它们的半径完全一致,然而,由于它们所处的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刺激物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对比效应的产生。因此,观察者在心理上会误以为A圆的尺寸小于B圆。

图二 知觉的相对性—2
二、选择性
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千差万别,在某一特定时刻,人的感知能力有限,只能捕捉到一部分刺激,对其他事物则只能形成模糊的印象。那些被选为感知焦点的事物被称为对象,而那些辅助对象存在的事物则构成了背景。一旦某个事物成为感知的对象,它便仿佛从背景中脱颖而出,变得更加突出,认知起来也更加鲜明和清晰。通常情况下,较小的面积、被围拢的形态、垂直或水平的线条、暖色调以及与周围环境对比鲜明的物体,往往更易成为人们的知觉焦点。即便面对相同的知觉刺激,比如观察者改变观察角度或选择不同的观察点,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知体验。知觉选择性的影响因素包括刺激的多样性、对比度、布局、动态、尺寸与强度、重复性等,同时,也受到个人经验、情感状态、动机、兴趣和需求等内在因素的制约。从知觉选择性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难设想,除了那些具有明确特征的知觉刺激(例如手中的笔)之外,对于相同刺激情境下,众人是否会产生一致的知觉反应,我们往往难以预料。
图三呈现的是一个立方体的形状,然而,若你细心观察,会发现它与你接触的那一面是不断变化的。这种能够引发完全不同感知体验的图形,我们称之为可逆图形。实际上,图形本身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只是因为观察者的视角不同,才导致了感知上的差异。

图三 知觉的选择性—1
《黎明与黄昏》这幅木刻画,出自木雕艺术家艾契尔之手,创作于1938年,享有盛名。若您从图四的左侧开始观赏,眼前呈现的是一群黑鸟振翅离巢的清晨景象;若您从图四的右侧开始观察,则仿佛目睹了一群白鸟归巢的傍晚时分;而若您从图四的正中央开始欣赏,您将体验到既是黑鸟又是白鸟,甚至可能是黑鸟与白鸟交替出现的丰富知觉感受。

图四 知觉的相对性—2
三、整体性
知觉的客体由众多具有不同特征的部件构成,而在感知过程中,人们却能凭借过往的经验将这些部件整合为一个统一体。这种感知的特性被称为知觉的整体性,或者说完整性。以一株绿树为例,树上开着的红花和绿叶各自构成了刺激的一部分,当我们将红花与绿叶结合在一起时,在心理层面所获得的审美感知,其实已经超越了红色与绿色这两种物理属性简单相加的效果。
知觉并非仅仅是感觉信息的简单叠加,它实际上是一种源于感觉但又超越感觉的认知过程。当人们接触到某个熟悉的物体时,仅需感知到它的部分属性或关键特征,便能够凭借经验推断出它的其他属性或特点,进而完整地把握这个物体的整体形象。相反,面对一个不熟悉的物体,知觉过程则会更多地依赖感觉信息,并依据感知到的物体特性进行判断,将其视为一个具有特定结构的整体。
知觉的整体性本质上只是一种心理层面的现象。即便触发知觉的刺激是零散的,我们获得的知觉体验却依旧保持整体性。如图五所示的图形,便是对这一心理现象的绝佳例证。从客观的物理角度观察,该图形并非完整,而是由若干不规则的线条和面片拼接而成。显而易见,图形的整个含义显而易见,是由两个三角形相互叠加,最终覆盖在三个黑色方块之上构成的。观察可知,位于图形中央的第一层三角形,尽管在现实中并无边缘和轮廓,但在我们的感知中,它们的边缘最为清晰,轮廓最为鲜明。此类刺激本身并无轮廓,但在我们的感知中却仿佛凭空出现轮廓,这种感知上的现象被称为主观轮廓。从心理现象的主观轮廓来观察,人类的感知能力显得尤为神奇。此类现象早已被艺术家们巧妙地运用在绘画和美术设计领域,进而将那些不完整的感知刺激转化为完整的美感体验。

图五 知觉的整体性
四、恒常性
在各个视角、各个距离以及不同光线强度的条件下,当我们审视一个熟悉的物体时,尽管该物体的物理属性(如尺寸、形态、光亮度和色彩等)会因外界条件的影响而有所变动,然而,我们对该物体特性的感知体验,往往倾向于维持其原有的形态不变。这种外在刺激虽然受到环境因素的作用而改变其特性,但在我们的感知体验中却保持不变的认知倾向,我们称之为知觉恒常性。
在视觉感知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知觉的恒常性。比如,即便我们站在不同的距离观察同一位个体,尽管由于距离的远近,其投影在视网膜上的图像大小会有所不同,我们却依然坚信其大小并未发生改变,并依据其真实尺寸来感知。再比如,一张红色的纸张,其一半受到阳光的照射,另一半则处于阴影之中,这使得受光部分的明度和饱和度与未受光部分截然不同,然而我们依旧将其视为一张红纸。正因为我们的知觉保持恒常,我们才能客观且稳定地识别事物,进而更有效地适应周围的环境。
我们共同深知,仅凭生理听觉信息,远处的雷鸣或火车鸣笛声,其响度未必超过近旁的敲门声。然而,我们却常觉得前者声音更响。这便是声音的恒常性现象。再比如,人体部位会不断变动,时而头部倾斜,时而弯腰,时而俯卧,甚至有时还会倒立。当身体部位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对应的外部环境中的方位关系也会随之调整,然而,我们普遍都有这样的体会:身体部位的变动通常不会对我们对方向的感知造成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为方向恒常性,其成因与内耳中的前庭和半规管的功能密切相关。
五、组织性
在将感觉资料转变为心理上的知觉经验这一过程中,显然需要对资料进行一番主观性的筛选和处理。这一筛选和处理过程是有条理的、系统的、遵循逻辑的,而非杂乱无章。因此,在心理学领域开元ky888棋牌官方版,我们将这种从感觉向知觉的转变过程中的选择处理过程称为知觉组织。根据心理学的格式塔理论,知觉组织的法则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在感知场景中,若存在多种刺激物,它们在某一特征上(比如尺寸、轮廓、色调等)表现出相似性,我们的感知就会倾向于将它们视为同一类别。以六图为例,在方阵布局中开yun体育官网入口登录app,圆点与斜线交叉形状彼此相似,因此它们很自然地被识别为,位于由斜线交叉形状构成的大方阵内部,其中还包含一个由圆点构成的小方阵。此种按刺激物相似特征组成知觉经验的心理倾向称为相似法则。

图六 相似法则
在知觉场地中,刺激物的特征有时并不十分明确,甚至在不同刺激物之间也难以发现明显的区别特征。在这种情形下,我们通常会凭借以往的经验,主观地探寻刺激物间的关系,以此来强化它们的特征,进而获得具有意义或符合逻辑的知觉体验。如图七所示,A图和B图均由20个圆点构成的方阵构成。若仅从单个圆点出发,难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分类特征。然而,若进行细致观察,可以发现两图中圆点间的间隔距离并不完全相同;在A图中,两点之间的上下距离与左右间隔较为接近,因此,20个圆点自然而然地排列成了四个纵向的列。在B图中,两点之间的横向距离与纵向距离相差无几,因此给人一种20个点自然排列成四行的视觉印象。这种依据刺激物间距离来构建知觉体验的心理倾向,我们称之为接近法则。

图七 接近法则
闭合法则指出,即便知觉场地的刺激物表面各自具有可辨识的特点,仅凭这些特点仍旧无法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观察者通常会依据个人经验,主动地调整(或缩减)刺激物间的关系,以此丰富它们的特性,进而有助于形成具有意义或符合逻辑的知觉体验。如图八所示,初见时图中仅呈现了一些无序排列的黑色块状物以及若干断断续续的白色线条。然而,若你细细观察,会发现其中其实是一个白色立方体与若干黑色圆盘的组合;亦或是,你可能会认为每一个白色立方体的角落都嵌有一个黑色圆盘。若你的感知确实如此,那么你的感知心理倾向便与闭合法则相吻合。观察中,刺激物的特性并未形成封闭或连贯的结构,然而,观察者将这三块不规则、不封闭的黑色图像视为一个整体,构成一个黑色的圆形;与此同时开元棋官方正版下载,他们还在心理上将这些散乱的白色线条连接起来,最终闭合形成了一个白色的立方体。实际上,无论是那八个黑色的圆形盘,还是单个的白色立方体,它们在现实图形中根本找不到踪迹;它们的存在仅仅存在于观察者的感知体验之中,而这种存在是基于闭合原则构建的。

图八 闭合法则
(四)连续法则与闭合法则颇为相似。如图九所示,人们通常认为它是由一条直线与多条曲线多次交汇形成;而不会将其视为由多个未连接的弧线与一条横线组合而成。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在知觉上的连续法则中,“连续”这一概念并不一定指的是客观上的连续,而是指主观上的连续感。在绘画艺术、建筑艺术以及服装设计等领域,知觉上的连续法则早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实物形态的不连贯性,观察者会在心理上感受到连续的感知,进而产生更多线条与色彩的变幻,以此丰富美的展现。听觉感知同样倾向于形成连续的心理结构。当多人合唱或多种乐器合奏时,具备音乐素养的人并不会将不同的声音混淆,而是能够分辨出每种声音的连续性。

图九 连续法则
以上便是今晚与大家分享的知觉的基本特性。各位,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