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全体班,22天收费过万,是拯救,还是暴利收割机?
输入“游戏戒除”“网瘾治疗”到搜索平台,大量广告立刻涌现,某个训练基地的宣传材料上明晃晃写着“实施军事化措施”“运用极端心理干预”等表述,一位父亲拿着缴费单的照片特别引人注目,那是一家人三个月的收入,目的是让儿子在那儿被迫连续玩网络游戏十六个小时,结果导致他吐了。

我们很多人应该都玩过游戏,作为80后,我们体验过单机游戏、网络游戏,也玩过街机游戏和PS游戏,我们有资格评论游戏话题,初中时主要玩街机,说实话非常着迷,后来因为家人的反对,才不再玩,主要还是经济条件不允许,上了大学后,从传奇到魔兽世界,单机游戏也玩了不少,但大学期间还是很容易沉迷,幸运的是,那时我并没有太沉迷,否则肯定会后悔。因此我始终觉得,电子娱乐确实伤害了许多人,进入职场后,我猛然醒悟,无法再沉迷其中,于是真的玩了整整一天的电子娱乐,随后注销账号彻底戒除,这种做法完全相同,当然并非适合所有人。
如今这些劝退性质的培训机构通常设在不常去的城郊地带,或是经过一番翻新的围合空间里,特意弄出一种沉闷的气氛,学员的通讯工具会被收走,生活规律得跟部队差不多,从早上六点响起的尖锐号令起,一天的时间就被分成了好几个死板的时段
学员被迫参与远超身体承受能力的游戏时间,例如持续对抗14至16个小时,期间不允许任何暂停、沟通,甚至限制了饮水和饮食。监督者不断进行言语上的压迫,喊出“喜欢玩就玩到没命!”“瞧你这副没用的样子!”等话语。同时,某些组织还采用向手腕施加微弱电流、制造刺耳声响等手段,通过物理方式强行将游戏活动与剧烈的痛苦感受联系在一起。有位曾在某单位任职的“指导人员”私下讲过:意图就是让他们呕吐开元ky888棋牌官方版,让他们哭泣,让他们一接触游戏标志就本能地感到害怕、反胃。是否合理?老板只关心七天之后家长是否满意并付款。

精神压制和人格贬低自始至终不断,学员被当众斥责为“国家的害群之马”、“家人的败类”,被要求在众人面前认错“过错”,签署表示彻底否定自己的“戒除承诺书”。一位母亲在探望孩子时落泪说:“他目光呆滞,蜷在墙角瑟瑟发抖,叫他名字如同惊吓的野兔……那根本不是康复,而是某种毁灭。”
这些机构收费高昂,入门级“七天快速课程”就要6000到8000元,标榜“深度介入”的月度套餐能卖到2万到3万。它们开销却非常小——租的场地很普通,所谓“心理导师”的资格值得怀疑,甚至用退伍人员或普通职员来当“教练”。有业内人士算了下账目:“一个班招10个人,每人8000元,七天就能赚8万。房租水电和几位管理人员的薪酬总和不足两万,其余的都是超额利润。更让人难受的是,许多家庭为了筹集这笔“救命钱”,竟然被迫陷入网贷的困境。李女士为了让儿子进入某个有名的戒瘾机构,在网络借贷平台上借了高额利息的贷款,当时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哪还顾得上利息有多高开yun体育官网入口登录app,只要能救孩子就行。
依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国内未成年上网人数相当可观,网络游戏是他们的主要网络消遣方式之一,少数年轻人确实因为沉迷其中开元ky888棋牌官网版,导致身心和成长受到不利影响。国际卫生机构把“游戏成瘾”看作是一种心理状态,指出其应对要依照科学依据,由具备资质的医护工作者负责,关键在于全面帮助(包括心理疏导、家庭协助、社交能力培养等),重点在于减轻痛苦而非加剧担忧。
劝退班简单粗暴的手段,本质是披着“治疗”外衣的惩罚与虐待。这种状况带来的影响重大,容易导致情绪低落、精神压抑、心理创伤后遗症;会破坏父母与孩子之间原本就不稳固的相互依赖;最不合理的是,它不仅没能培养出正确的应对方式和新爱好,反而加深了“只有玩游戏才能获得乐趣”的错误观念,一旦离开压力大的环境,情况很容易恶化,还有一份简单的“无法退款保证书”,为相关组织提供了逃避责任的借口,使得家长难以寻求公正。

游戏为何让人着迷?其设计本身就极具诱惑力,运用了行为心理学原理:通过随机奖励机制,比如开启宝箱,来激发多巴胺的释放,从而催生不断尝试的强烈欲望;借助连续的任务目标和赛季排名,利用人们害怕落后的心理,促使持续参与;同时提供极为便利的充值途径,让消费念头迅速变为实际支出。游戏制作商聘请众多心理学者和数据分析师,意图只有一个:增强玩家依赖程度,提升消费倾向。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繁重的学习任务、狭窄的晋升空间、淡漠的人际交往,使一些年轻人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成就感和归属感。虚拟游戏世界给予即时回应、清晰目标、模拟荣誉和社交互动,成为他们摆脱现实压力的便捷途径。特别是那些在学习上受挫、家庭缺乏关爱的孩子,游戏中的虚拟英雄形象是他们对抗现实无力感的脆弱保护层。
“防沉迷”措施不断推出,落实过程中却存在不少问题,更为关键的是,整个社会长期缺少对“数字素养”和“精神生活管理”的引导。学校和家中通常只看重学业成绩,却忽略了培养孩子合理安排时间、调控情绪、发展现实爱好以及进行健康交往的本领。一旦孩子接触到设计精巧的诱导性内容,就因为缺少必要的辨别“屏障”而容易受影响。
揭露游戏诱导消费和成瘾现象时,网络借贷这种“伴随性毒害”也令人不安,它同样针对人的心理缺陷,手段却更为残酷。借贷渠道精通“快速满足”的技巧,申请手续简化到极点(“面容识别快速放款”)、宣传文案极具吸引力(“便捷借款,安心消费”)、巧妙掩盖的高额利息与预扣费用,都在削弱借贷者的风险意识。其目标群体极为相似:遭遇现实困境的年轻人、为子女“戒瘾”而焦虑不安的家长、期望迅速改善生活却缺少理财知识的民众。
一旦陷入圈套,畸高的利息(通常假借各种费用名目,实际年息远非法规限定)、凶狠的追债手段(不停打电话、伪造图片侮辱、登门恐吓)便紧随其后。欠债会越滚越大,很快就会掏空借款者及家人的所有钱财和自尊。由此引发的惨剧不计其数:有人放弃学业、家庭因此散伙,更有甚者被逼到走投无路。它同游戏成瘾相互促进,后果严重:游戏给予虚假安慰,促使开销;若现实经济出问题,网络贷款“恰好”送上坏消息;接着,深陷债务的人或许会再次逃回虚拟环境,造成恶性循环。
网贷并非解忧良方,而是饮鸩止渴之举。它以自由为幌子,行奴役之实,将经济薄弱者推入更悲惨境地。

无数家庭在游戏沉迷与网贷困境里苦苦挣扎,这促使着“救救孩子”的呼喊不断传出。游戏劝退班却是一条错误的道路,它通过制造痛苦来获取利益,用新的伤害来遮掩原有的创伤。当所谓的“治疗”变成一个血腥的产业,当拯救的名义被当作掠夺的借口,这种做法的破坏性,与它声称要对抗的“沉迷”问题并无二致。真正的解救,在于激发信念而非散播惊慌,在于开拓前景而非散布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