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创新指数公布:中国跻身前十 这一指标超过瑞士
衡量一个经济体创新能力的参考,全球创新指数被视为判断各国创新动向的依据,同时也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方针提供依据。今年的创新指数具体呈现哪些变化?
九月份十六日,第一财经机构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获取了相关消息,最新公布的排名中,瑞士、瑞典、美国、韩国和新加坡位列前五位置;紧接着是英国、芬兰、荷兰、丹麦,以及首次进入前十位的中国。
中国总指数排名较上一年度上升了名次,国内形成的众多产业集群数量最多,达到了百个以上,其中深圳、香港和广州组成的区域集群,已经超过了东京和横滨所在的区域集群,首次成为了排名第一的集群。
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描绘了世界创新格局,其中发展最快的是那些将创新作为韧性、增长和竞争力核心动力的经济体。这份报告既呈现了积极的成果,也指出了各国在发挥创新潜能上面临的难题。它启示我们,创新环境需要借助周全的策略、实质性的投入以及跨领域合作来获得强化和促进。”WIPO总干事邓鸿森(Daren Tang)说。

中国哪些指标表现突出
全球创新指数运用大约八十个衡量标准,考察将近一百四十个世界经济体的创新水平,这些衡量标准包括科研经费投入、风险资本运作、高科技产品输出以及专利申请等多个方面。
依据最新GII报告,瑞士位列榜首,瑞典紧随其后排第二,美国保持第三,三者于2025年持续作为顶尖创新经济体存在。韩国取得史上最佳名次,排名第四。新加坡成功进入前五行列,在全部十项全球创新基准中表现突出。
中国等中等收入经济体,包括印度、土耳其、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摩洛哥,不断在GII排名中进步。中国首次进入前十位。在知识和技术成果方面,中国超越瑞士,研发投入位居第二,专利登记数量全球第一。同时,中国还拥有若干全球顶尖的创新集群。
邓鸿森表示,今年报告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创新活力在各地展现出丰富性。中产水平国家发展势头很好开yunapp体育官网入口下载手机版开元ky888棋牌官网版,中国、印度、土耳其、越南等国持续进步;塞内加尔、突尼斯、乌兹别克斯坦、卢旺达等国也正成为创新活跃地区。中亚、南亚、中东等地方稳步提升,为全球创新格局增添了更多色彩。
邓鸿森在早前的第一财经采访中谈到,近些年里,我国建立了知识产权与创新的相关体系,已经成为世界知识产权领域的主要贡献国。目前,我国提交的知识产权申请量已经超越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这明确显示出了我国政府对知识产权的高度关注。另外,在WIPO每年公布的全球创新指数里,我国的排名持续稳步提高,是全球中等收入经济体中排名最靠前的国家。
今年总指数排名上升一位,全球百强创新集群中中国连续三年保持领先,今年有最多集群进入百强,共24个。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超过东京-横滨集群,位居第一,北京位列第四,上海-苏州集群排第五。前十五名集群里,中国占据五个位置。在顶尖区域里,根据专利、论文或风险投资交易三项标准来衡量,发表科学文章数量最多的三个区域分别是北京(占全球总量的4%)、上海-苏州(2.5%)以及深圳-香港-广州(2.4%);而提交PCT(专利合作条约)申请数量最多的区域则是东京-横滨(10.3%)、深圳-香港-广州(9%)和首尔(5.4%)。
创新指数和创新集群数据亮眼背后是中国逐年攀升的研发投入。
我国“十四五”期间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增至2.68%,已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2.73%的均值。展望“十五五”时期,依靠创新引领发展依然是实现经济持续进步的关键所在。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先前举办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首场新闻通气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进行了说明,“十四五”规划将创新置于极为突出的地位,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创下历史新高。去年全社会研发资金总额较“十三五”末期增长了将近一半,新增数额为1.2万亿元。中国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研发人员群体。

地区创新中心正在迅速发展和完善,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在积极实施,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展现出各自的特色。这些中心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发源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们对周边地区及全国的创新活动产生广泛影响,并且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和产业的竞争与协作之中。
GII报告创新集群百强榜单中,排名前十的有三个来自长三角地区,分别是上海—苏州(位列第六),杭州(第十三),以及南京(第十五)。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人骆大进曾指出,要形成更为紧密的区域创新协作体,必须加强创新机制和制度的相互配合,着力清除发展中的各种阻碍,同时要显著提升高层次的科技合作与共同进步。
最新消息显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的人大常委会相继批准了《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简称为《决定》),并且决定从2025年9月1日开始执行该文件。这份《决定》总计包含十九条内容,主要针对如何共同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重大创新平台、怎样加强人才共同培养和交流以及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化、还有如何增强协同创新的服务与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工作部署。
统计表明,到2024年岁末,长江三角洲区域研发投入的占比为3.33%,该区域不同省份间合作申请的国内发明专利数量为9545件,每万人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件数是64.39件,三个省份和一个直辖市之间技术合同的总金额,与2021年相比增加了145%。2021年到2024年期间,长三角地区获得了194项国家科学技术奖,这个数量占到了全国总奖项的45.8%。在这194项中,有45项是长三角区域合作取得的开yun体育官网入口登录app,这部分占到了获奖总量的23.2%。在2021年至2024年评选出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长三角地区参与了19项,这个比例大约是50%。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技术预测与统计分析研究所的负责人玄兆辉向第一财经透露,当前中国多个主要城市群之间的科技合作效果正在增强,创新中心对周边地区的引领作用十分明显。长三角地区在上海的带动下,已发展成为全国范围内竞争力最强的区域联合体,京津冀区域的合作创新持续向更深层发展,广东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视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契机,将其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区域,促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构建新发展模式的重要支撑点。
全球研发投入增速放缓
邓鸿森表示,尽管创新实践与作用显现出可喜的转机,但全球创新驱动并未完全提速。研发投入放慢以及风险资本运作趋缓,告诫我们创新必须获得持续的源头补给和财力援助。
关于风险投资,报告指出当前处于持续低迷阶段。尽管VC资金量有所反弹,2024年整体交易额上涨了7.7%,主要得益于美国几笔巨额交易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行业的投资大幅增加。然而,若排除这些特殊项目,风险投资的实际总额仍在减少。
全球研发投入的增长速度正在减慢。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研发增速跌至2.9%。预计到2025年,这一增速还将继续下滑至2.3%。这样的扩张程度是十多年以来最弱的。顶尖企业的研发开支名义上仅增长了3%,这个数字远低于过去十年间8%的平均增长率。
因为物价不断上涨,公司研究经费(以实际价值计算)增幅只有百分之一,比过去十年平均百分之四点六的水平低很多;信息技术(IT)行业(特别是人工智能应用广泛领域)、软件及制药企业增加了研究投入,而汽车等生产制造业和日常用品行业则因收益减少而减少了研究开支。
从产业科技投入比例分析,2018到2024年期间的整体格局变化不大。软件与信息通信服务领域的研发投入比例,由2018年的14%略微增加至2024年的20%以上,而汽车制造产业的占比则从超过18%逐步下降至大约14%。其余领域的份额基本维持原状。
科研投入占比(科研开支占销售总额的比重)于各个领域之间呈现出明显区别。医药与生物科技领域的科研投入占比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从2018年的将近16%增长到2024年的19%。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科研投入占比紧随其后,为14%。电子设备与电气制造行业的科研投入占比达到8%,汽车产业的科研投入占比为5%。其余行业的科研投入占比介于2%到4%之间。
美国在样本企业中数量最多,达到556家,其全球研发支出占比接近一半,为47%。亚洲企业占全球研发支出的30%,排名第二,主要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其中中国贡献约18%,日本贡献约7%,韩国贡献约3%。欧洲企业贡献了全球研发支出的22%,德国在其中占比最高,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