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 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借刀杀人也得攒一块看
此长我所欲也,彼消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我都要。
现在孩子们读《三十六计》这类书,大多是先讲计策典故,再附上原文解释,最后举例说明,这种格式容易让人误解典故的作用,反而忽视了原文的价值,甚至觉得原文和典故之间关联不大,反倒是原文更能准确表达计策的意思。确实如此,因为这是现代书籍的编排方式,古代书籍并没有这种补充说明。
某些计策的出处曾使人们错误地认为《三十六计》成书时间晚于《西游记》。这种取巧的行为自古就有,直到宋代才被文献记载。若用其他词语替代,或许能提升计策的境界。这表明《三十六计》是以成语作为每计的名称。当敌方处于困境时,应顺势获取利益,这就是刚柔并用的策略。
颇为奇特的是,以逸待劳和趁火打劫这两个说法都包含了刚柔的概念。针对敌人布阵,不选择正面交锋,而是消耗其刚强,增益其柔弱。依我浅见,原文表述似乎更偏向于主动消耗敌人,劳的成分过于突出开yunapp体育官网入口下载手机版,逸的意味反而很轻微,这与趁火打劫的内涵又有多大差异呢?或许这反而是作者留给读者的启示,意图让读者将两者联系起来理解。倘若将其解读为主动与被动的对照,也未尝不可,我并不在意。
用抽象数学方式说明,双方初始资源均为一个单位,进行对比分析。对方减少一个单位,剩余为零,小于初始值,己方因此获胜;己方增加一个单位,达到两个单位,大于初始值,己方同样获胜。无论对方处于劣势位置或己方占据优势位置,都能产生有利差值。穿戴优质鞋履参加竞赛,配备更优装备,也是采取以逸待劳策略的一种表现。
以守代攻:运用逻辑分析,增强己方的有利因素、前提、资本、有利态势,能够提升己方的成功概率。为自身施加增益效果。
日常交流不只是看体力,我方已经做好准备,对方还没准备好,没调整好状态,显得匆忙慌乱也算以逸待劳。先进入现场的个案中,体力和阵型这些基本条件通常都具备,一般差别不大。因此描述时要困住敌人的势头,在对方疲劳优势减弱时进行作战。
一方率先抵达场地进行休整,另一方急匆匆赶至便开始行动,率先抵达的是逸,但率先暴露在阳光下的是劳。首先进入场景的是逸,但持续保持运行状态发热的却是劳。
趁乱获利:运用数学观念剖析,削弱对手的取胜要素、前提、资本、有利地位,能够提升自身胜算。给对手施加负面效果。
敌人的威胁非常严重,单纯描述对方细微的变动无法实现削弱敌人的目的。 《隆中对》中提到的天下发生变故,就是指敌人构成重大威胁。 苻坚想要攻打东晋,遭遇内部反对就是因为敌人尚未构成严重威胁。 李渊在太原起兵,等到隋朝灭亡后再去收拾残局,原本的旁观形势转变为趁乱获利。
敌人造成的威胁很严重,火灾带来的麻烦也很严重,但虚弱的状况造成的麻烦并不算严重,只是轻微的困扰,轻微的困扰难道就不能利用吗?先不讨论这种轻微的困扰是否能够促成目标。实际操作中,轻微的困扰也是可以把握机会的,是否采取行动要全面权衡,不能仅仅根据困扰的程度来分析。用“火”这种“天时”的客观状况来说明时机的问题。看准时机行动,有时也可以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创造条件也要去做。内部矛盾还没有激化,此时强行制造外部矛盾去掩盖内部矛盾是不恰当的。不要局限,格局点。
利用他人之力:关键在于“利用”,将无法自主控制的事物、环境、资源、能力,转化为己方助力,能够提升成功概率。损害轻微或许难以削弱对手,伤害严重则能确保限制条件达成,积累的变化达到某个程度才可能引发根本性转变。
若将三十六计视为具体策略,而非思维工具,将它们汇集,便构成思维框架,您再深入思考一番。仔细体会,即便不经意也能领悟。

对比引申
实际操作中发现一个有趣的情况,消耗战中,没有人愿意进入额外时间,关键看谁能承受,当一方体力耗尽, 不将X轴扩展到特定范围,就无法衡量曲线在Y轴上的差距,加时赛上半场A队可能体力占上风,下半场B队就可能占优了;倘若A队体能更佳,加时赛对他们有利,但如果拖入点球环节A队失去体能优势,那么情况可能转为B队有利。
双方数量对比呈现相互消长态势,或表现为对比后振幅加大,亦或能放大实际变动影响(阳<阴)。美联储议息决定降息时开元ky888棋牌官网版,会提振美股表现;其他国家若不跟进,则产生资本虹吸作用,促使跨国资金流向美股市场。实际降息引发的波动,对银行存款的波动值效应,要弱于二级市场情绪主导的波动值。
从表面上看,这边增长和那边减少的幅度或许不一致,减少得少而增加得多,则容易造成守势待敌的局面;减少得多而增加得少,则容易促成趁势打击的机会。至于针对自身还是针对对手,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或者同时兼顾两方面,成年人通常都会这样做。当然在权衡选择时,可能会有道德准则作为参考依据,在追求公平竞争和争取民众支持时,适宜采取守势待敌的策略。韩国队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

关键在于捕捉对手的薄弱环节或己方的优势时段,这种时机具有非线性和波动性。倘若关键人物在比赛关键时刻展现出超常发挥,或许能摧毁对手的士气,避免进入残酷的决胜阶段;或许也能减轻己方的紧张感。在《新三国》的剧情里,夷陵战役胶着时,刘备曾感叹:“双方都已疲惫,东吴同样筋疲力尽。”真正较量并非单纯意志力的较量,看谁能更持久,而是要看双方力量的消长对比,蜀军一旦撤退,他们的士气就会下降,而吴军的士气就会上升。鸿沟背弃盟约,淝水之战也都是对方撤退导致士气低迷时,己方抓住机会发起进攻,这样既能提振己方士气,也能促使对方崩溃。这种逆向思维,即使一方初次进攻未能取胜,另一方反而会被激发斗志。国际间的较量通常是这样,军民间态度起伏不定,有时这边情况佳,有时那边情况佳,有时那边状况差,有时这边状况差,无需列举政治领域的案例。有限资源竞争所产生的吸引作用。
猎豹追捕猎物,持续一段时候后就会体力不支,只能在特定时段内结束捕猎活动。环境状况会不断改变开yun体育app入口登录,这就是所谓的时机因素,而且环境的变化并不仅仅随着时间推移而出现。《论持久战》这本书里,既指出了中国当时是弱小的国家,日本则是相对强大的国家,又强调了要能够随机应变,先确保自身不可被战胜,再寻找敌方可以被战胜的机会。日军在东南亚的军事行动并非为了缓解自身的持久战压力,其针对敌后抗日力量的极端手段,并非单纯是对不利态势的被动反应。形势的演变涉及多方因素,包括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敌对方面同样具备主观能动性。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是东南亚局势转变的必然结果。美国和苏联对日作战,抓住了反击的有利时机,也加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从而缩短了我方力量的积蓄过程。东北局因此不得不仓促行动,争分夺秒。推算战局,要懂得在己方占据优势时,选择最恰当的进攻时机,这是实战中的关键所在,然而实际战况往往并非发生在最理想的节点。
获取更多优势的方式不止一种,利用他人力量也是一种获取优势的方法,那么为何在采取守势之外,还需结合借助他人力量呢?实际上借助他人力量是守势的一种特殊体现,将非自身的有利条件转变为可控的资源即为借。一旦成功借用,所得虽非完全归属,却可加以利用。此外借助他人力量还能带来额外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