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软件18岁门槛形同虚设

频道:社交专题 日期: 浏览:26

社会上对于是否该禁止未成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仍存有分歧,但不可否认的是,手机已经成为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关键工具,它带来的好处不止于方便沟通,而潜在的危害也并非只有沉迷游戏这一种。部分未成年人注册交友软件,闯入了本该属于成年人的社交领域;还有些孩子通过微信互推好友的方式盲目扩张社交圈,无形中打开了一扇危险的大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前确实存在一些未成年人,他们借助手机应用或微信进行社交,结果遭受了性侵犯的伤害。

案例

高中女生手机交友遭猥亵

小雅几个月前借助一个手机社交应用结识了一位比自己年长两岁的男士小涛,对方头像显得颇为俊朗,这让小雅不由自主地对他生出了些许情愫。由于隔着网络,彼此的言行举止也变得无所顾忌,甚至出现了带有暧昧意味的交流。在社交平台上交谈没过多久,两人便商定去一家大型商场碰面。

但是,实际接触和传闻大相径庭。小涛的外貌跟社交平台上的照片相比,显得格外普通,甚至有些俗气。小雅因此感到不悦,对小涛冷淡回应,独自在游戏区域投入玩乐。

确实,那个17岁的男孩涛,是偷偷离开家乡,跑到城市里谋生的,并且刚刚找到了工作机会。手机上的社交软件,是他融入城市生活的一个关键方法。涛对这次见面非常期待,希望能发展一段美好的感情。当他看到小雅玩游戏的背影时,忍不住从后面抱了她一下。然而,没想到的是,小雅激烈地反抗了,并且大声地责骂了他。

小涛因小雅的冷漠反应而倍感失落,又想到自己曾用100元帮她购买游戏币,心中更加难受。他像个孩子似的藏起了小雅的包,把她带到地下停车场,气冲冲地要求她赔偿100元以弥补自己的损失。

钱已经要回来了,小涛还是气呼呼的。他一时冲动,把小雅推靠在墙上,用手碰了碰她的敏感地方。刚开始被警察抓的时候,小涛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会出什么大问题,也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犯法的。最后,法院认定小涛犯有强制猥亵罪,给了他判刑处罚。

虽然案件涉及的角色分别是受害者与被告者,但西城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冯苗苗在处理此事时,对两个孩子都感到十分遗憾。如果不是因为手机上的交友应用,这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原本的生活根本不会产生任何联系。如今,一个遭受了强制猥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另一个刚步入社会就身陷囹圄,从某种角度来看,他们都是这场事件中的受害者。

未成年孩子怎样会使用社交应用?冯苗苗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开始留意这个手机软件。网络上对于该软件的批评声音很多,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它的年龄门槛设定太低,容易对年轻人造成负面影响。

小雅案件发生的一个月后,国家网信办着手处理网络音频平台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专项治理工作,这款软件因此被要求下架进行整改。经过上个月的处理,该软件得以重新上线,同时规定用户注册必须年满十八岁。

调查

虚报年龄注册缺乏监管

记者安装了这款主打潮流元素的社交软件,其用户条款里用醒目字体注明:如果个人未达十八岁,需有法定看护人协助,认真研读并完全明白该条款,且在获得法定看护人许可后,方可运用该应用及其提供的相关功能。

记者以手机号码完成登记,当补充资料时,界面上显示:“准确填写有助于精准对接,我们会严格守护您的个人资料。”记者注意到,若输入的岁数低于十八,系统会告知无法完成设定,无法进行下一步。只要选定的岁数等于十八,就能通过。既不需要提交身份证件,也没有其他验证步骤,就这样完成了登记,随后可以挑选适合的对象进行交流。

记者又添了个新账号,在另一个用户数破亿的社交应用上,尽管使用规范里没单独说明限制未成年人,但登记环节依然有年龄限制。选填年纪时,不能填低于十八岁的出生年月日,随便填个满十八岁的日期就能顺利登记。整个过程同样缺乏有效验证机制。

冯苗苗检察官表示,按年龄划分界限,能够有效阻止未成年的孩子进入成年人的社交范围,避免他们接触一些负面信息或受到不法侵害,这对保护未成年人是有益的。然而,这种可以随意设定的年龄门槛,实际上毫无意义。对于那些好奇心强,或者有实际需要的未成年的孩子来说,谎报年龄非常容易。他们却很难清楚明白,用与自身实际岁数不符的证件闯入成年人的网络空间,接下来会遭遇怎样的事情,面对何种局面。

据记者了解,先前涉及性侵未成年人的案件揭示了交友软件公司未能核实注册者身份信息的情况,致使未成年人可以虚报年龄完成注册,暴露了管理上的严重缺陷,部分检察院已向相关机构发出检察建议,要求强化对网络交友平台的管理。

令人警醒的实例以及检察机关的监督意见,都揭示出社交应用缺乏身份验证,导致青少年易受不法行为伤害的现象亟需解决。

冯苗苗检察官谈到,上传身份证件,乃至人脸识别这类技术,已经相当完善,能够充分实现身份确认,过滤虚假内容的效果。不过,对于软件公司而言,执行严格身份验证,势必会招致部分用户不满,进而阻碍新用户加入和活跃度,公司自然缺乏认真核查的意愿。

发现

微信二维码互推交友危险更大

采访中,记者获知,中学生交友除了用手机应用外,还有另一种流行方式,就是朋友圈转发,就是让朋友帮忙发照片和微信码到社交平台,让更多人看到,以此快速认识新朋友。还有人互相转发,甚至花钱请人帮忙推广。

成年人中,微信联系人大多是亲人、友人和工作伙伴,以及日常接触的人,并且朋友圈有一定私密性,微商和推销人员除外,多数人不会随便分享自己的二维码,也不会轻易开放朋友圈。

而年轻人沉迷于这种比成年人更少顾忌,几乎毫无保留的社交途径,从而将自己置于极不安全的境地。

有个真实事例,十四岁的中学女生婷婷在课外辅导班,遇见了来自其他学校的一个同年龄女孩,那女孩的同学能够协助推广朋友圈,婷婷知道了,感到很好奇,也想试试看那种交友方法。

有人把二维码和照片以九宫格形式放到朋友圈后,主动通过微信找婷婷聊天的人明显增多了。婷婷和其中一个男孩谈得挺投缘。尽管父母管束婷婷很严,学校也不让学生在校内用手机,可婷婷还是找空隙和对方聊上几句。等双方第一次碰面后,婷婷就报警说被对方强奸了。后经调查,这名男子经常通过加微信好友的方式物色“猎物”。

据知情人士透露,青少年通过社交平台结识陌生人后遭遇侵害的事件开yunapp体育官网入口下载手机版,并非孤例。

交友应用设置的年龄限制虽然看似无效,但仍然存在一个界限,而微信添加朋友的行为可以说是缺乏担当。根据警方的调查,那个实际上促成婷婷和陌生男子相识的中学生承认,自己与两人都不熟悉,只是模糊记得曾帮婷婷推荐过联系人。至于他们的真实身份、姓名等信息完全不了解。在帮忙添加好友之后,她早已将两人的微信账号都注销了。

这个学生经常为同年龄的朋友在个人社交平台上推荐新朋友,有些人会给她几块钱让她帮忙拉人,等对方好友数量达标后,她就移除推荐记录,通过这种方法她还能够赚取一些小额收入。

这种交友手段让成年人觉得难以理解,但在学生群体里却很受欢迎。检察官助理施亮这样说明,部分学生把拥有众多微信联系人当作一种荣耀,彼此之间还会比较这个数字,他们渴望借此进入更成熟的社交圈,以此证明自己的交际水平和个人风采。

然而,孩子们仅仅将此视为结识新伙伴的途径,而那些伺机而动的“捕猎者”则认为,这种所谓的“开放”交友模式,本身就带有模糊不清的意味。

建议

交友平台应进行身份实质验证

施亮指出,部分未成年的心理状态和身体成长不匹配,他们以为和成年人几乎一样高大,就认为自己已经具备进入成人领域的能力。然而,他们对于社会的了解程度、对于危险的警觉性以及自我保护的本领却非常欠缺,因此很容易被不良影响引诱或受到伤害。

网络如今已是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即便存在伤害未成年人的风险,也不应因此阻碍社会前行,应当让相关辅助手段及时跟上,毕竟成人社会未能尽到责任,缺乏充分的保护体系,又未实现有效的教育引导,才导致孩子面临风险,这是施亮的观点。

冯苗苗检察官提出,需要借助行政强制性手段或行业协会自律措施,强制交友平台实施实质性的身份核实,例如要求上传身份证件、进行人脸识别等操作,并且要特别关注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信息,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有效保护未成年人开yun体育官网入口登录app,还有助于降低其他类型网络交友犯罪的发生概率。从事网络与软件开发的公司,同样需要承担社会义务,不能为了增加用户数量和获取经济利益,对可能发生的违法乱纪迹象视而不见。相关行业管理部门更应该加强监管,加大检查和惩处力度开元ky888棋牌官网版,使网络空间更加纯净。

(文中涉案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