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计准则

频道:社交专题 日期: 浏览:15

源自 MBA智库百科网站

该条目对应的页面分类是国际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通称IAS,是一套全球通用的会计规范体系。

什么是国际会计准则

会计规则是各个国家的“行为规范”,对经济实体的财务处理和信息披露具备强制性要求。

我们平时提及的国际会计准则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提法,它指的是那些在核心经济体推行且对其他地区具有显著作用的会计理念、技术、流程及实践方式等,其中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颁布的FAS系列标准,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发布的IAS系列标准,是影响力最为突出的两个体系。

国际会计准则的历史

会计准则全球协调化进程自1904年首届国际会计师会议举办以来便逐步展开。1962年于纽约举行的第九次国际会计师会议,议题聚焦于“会计、审计、财务报告与全球经济格局”,当时担任第六届大会主席兼荷兰注册会计师协会会长的克莱因霍夫,在会议中以“会计领域的全球性课题”为题发表了个人见解。他的讲话核心涉及国际会计规范化的作用和可行性开yun体育官网入口登录app,以及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基础要素,还探讨了各国会计准则研究的进展情况等。从20世纪60年代起,会计走向世界化的进程明显加快。

1966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会长H·边逊爵士牵头,联络了美国和加拿大的会计师组织,一同创建了会计师国际研究团体。这个团体致力于分析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的会计操作实践和会计规范,并且会公布相关的研究成果。1968年,该研究团体推出了首份研究报告,报告的名称是《美英加三国关于存货的会计处理和审计技术》。国际研讨组的相关工作并非旨在直接订立国际会计规范,不过它确实为订立国际会计规范这一目标奠定了初步基础。

1972年举行于悉尼的国际会计师会议,组建了会计行业的全球性协调机构。主要成员国相关人士经过商议,提出了成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建议,随后准备委员会展开筹备工作,最终在1973年6月由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墨西哥、荷兰、英国、爱尔兰及美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共同发起,正式组建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英文简称为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一个跨国性民间团体,目的是制定并公布被各国及地区接受和执行的国际会计规范,推动全球会计领域的统一。

国际会计准则组织刚成立时,缺乏雄厚的政治经济支撑,仅挑选全球高度关注的会计事项,经过审慎比较和筛选,整合各国相似的会计规范,摒弃部分错误的会计做法,接着让多种会计处理方式并存,让会计活动在多个备选会计方案和会计技巧中挑选,最终构建出便于各国和各地区采纳和执行的国际会计标准。开始阶段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时,虽然也注重“以公共利益为宗旨”,并且致力于“通过大量工作来完善和统一与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法规、准则及程序”,但主要着眼于争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有成员的赞同,力求让国际会计准则获得各国会计领域的普遍认可。这种制定方式,显然难以产生高水准的准则。各个国家对于国际会计准则,常常表现出既认可其折中方案,又倾向于保留自主决定空间的态度,这种做法既被采纳开元ky888棋牌官方版,也遭到非议。

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现象十分突出,市场彼此间的关联度显著增强,参与投资的企业和公司持续探索跨国发展的路径,众多国内公司逐渐不再单纯依赖本土金融体系,而是开始借助海外金融平台来筹集资金。伦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总价值里,有百分之七十是由非英国企业构成的,德国交易所的股票总价值里,有百分之八十是由非德国企业构成的,区域性的或者全球性的资本市场正在快速地建立起来,全球化使得国际会计标准协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所有人都热切盼望能有一个高品质的、统一的国际会计标准问世。

2000年5月,IASC实施了组织调整,这次变革很大程度上效仿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做法,其中3名美国公民出任了该机构的关键职位,这体现了IASC为达成目标与美国进行合作与让步的结果。设立IASC基金会,该基金会下辖“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IFRIC)以及“准则咨询委员会”(SAC)。IASB承担着对各项会计准则进行探讨和拟定等职责。此次重组促使IASC在某种程度上,从各国会计准则的“协调者”转变为“全球会计准则”的“制定者”。

二零零五年十一月八日,时任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兼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秘书长王军,与当时担任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的戴维.泰迪爵士,共同签署了一份联合文件,其中明确指出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已经达到了深度的一致性。

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会计准则的比较

美国会计准则通称“公认会计准则”,即GAAP,主要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负责发布,其中涵盖150多项财务会计准则,也就是FAS。根据美国相关法律规定,制定或管理美国会计准则的权力属于美国证监会,美国证监会将制定会计准则的具体工作委托给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不过美国证监会仍然保留着否决的权力。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72年设立,本质上是一个非官方的专业组织,其成员主要来自高等学府和会计师事务所等领域,因此具备很强的专业性,同时也保持着高度的独立自主。

相似之处在于:首先,运作方式类似,两个组织都是民间性质,由公司和专业组织提供支持,致力于制定会计规范,但FASB得到了SEC的许可。其次,制定规范的过程类似,之前提到过,两个机构在制定规范时都经历了广泛的调查、征询意见、投票决定等环节,而且公开程度很高。再者,规范的内容相近。FASB公布的会计规范要多于IASB的公布,不过,针对相同类型的商业活动,FASB和IASB所遵循的会计核算规则、操作方式等大体上是一致的。

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目标定位各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致力于创设世界范围内通用的会计规范,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则侧重于依据美国本土经济行为的实际状况来构建会计规范,其适用范围基本限定于美国境内,其次,立足根基不同。IASB制定的会计规范以原则为根基,意图在核心原则统一的基础上,考虑各国不同的实际状况,所以相对简洁、概括性强;FASB颁布的会计规范以规则为核心,其规范数量庞大,条款明确、详尽。

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的差异

一般而言,会计规范同特定的政治架构、经济模式、法律条件、文化背景联系紧密。中国的会计规范因此和国际会计规范之间有显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规范条文、规范体例以及规范拟定方式这三个层面:

1、准则内容的差异

1)中国会计准则缺少会计概念框架,且数量不足。

国际会计准则体系及多数国家制定会计准则时都以概念框架为根基,而中国会计准则缺乏体系化的概念框架,因此在规范相关业务事项时,容易造成制度间的冲突。此外,中国仅公布了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和16项具体会计准则,对于许多业务没有制定准则或制定准则存在困难。

中国尚未针对部分会计事务制定任何规范。现行会计准则缺乏对已广泛存在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恶性通货膨胀环境下的财务披露、退休金给付方案等事项的清晰会计准则。

3)中国会计标准仍处于“制度与准则并行”的阶段。

我国的会计改良依照了经济改良的逐步路径。一方面,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和市场经济前进的步骤,拟定了一些会计标准,用以约束普遍的、跨领域的会计事务,诸如收益规则、资产投入规则等;另一方面,也留存了许多会计处理方法、临时法规、增补条款,例如投资企业会计处理方法、合并财务报表临时法规等。这些被称为会计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会计标准体系。

4)部分具体会计准则的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较大差异。

2、准则形式的差异

中国会计准则的正式条文相对简单,而国际会计准则的正文则相当完备;国际会计准则包含若干不同层级,准则之下设有准则说明、技术通报、实施方法等,中国会计准则尚未构建起此类体系。

3、准则制定机制的差异

中国的会计规范主要由财政部门负责拟定,规范拟定期间的调研和意见征询范围相对狭窄,拟定流程的公开程度不足;国际会计规范具备严谨的拟定机制、公开透明要求,例如进行公开意见征询、委员会成员商议、投票决定等,拟定期间各方的看法、投票情形等都对社会公开,公开透明程度较高。

具体差异:

两者在会计核算中的显著不同之处,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设备购置的成本确认方法、资金占用成本的处理方式、非等价交换事项的处理、短期金融资产的计量、长期投资中包含的额外支出、创新活动的成本归属、公司成立时的初始费用、政府提供的资产支持、债权债务关系的调整以及利润税的计算。

中国准则明确,固定资产通常按照原始价值或净额进行核算。若调整折旧方式,则视为会计策略的调整。

国际通行做法要求,固定资本的价值评估需将公允价格的因素纳入考量,涵盖资产价值重置与时间价值折算等层面。调整资产摊销的核算方式属于会计方面的判断调整。

中国准则明确,针对购置或建造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的资金所产生的融资成本,若满足特定要求,需将其计入资产成本,直至该资产可以正常使用为止。计算应计入资产成本的金额,包括应计利息、相关服务费用以及因汇率变动产生的差额。

国际规范指出,为建立资产而进行的常规性借贷,在符合条件时能够列为资本支出。计算资本支出的金额,等于全部专项借款的利息减去临时性投资所产生的收益。

中国会计准则明确,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获得的资源,需以转让资产的实有成本加上必要费用来记录。

国际会计准则对同类与非同类资产交换有不同处理方式,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同类资产,应以换出资产的价值加上相关税费入账,而不同类的资产交换,则按收到资产的公允价值来计量,其损益计算为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去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

中国准则要求短期投资以成本价和市价中较低者来估值,只将价格下跌的损失计入当期利润表。

国际规范要求临时性资产依照合理价值进行核算,其市场价格与购置成本的收益或亏损都会计入当期利润。

中国准则明确股权投资应按初始投入价值核算,债权投资则将成本与贷项计入权益类科目。

国际规则要求到期日债务证券投资按成本计量,并依据可识别应折旧资产的平均剩余使用年限进行摊销,若负公允价值超出部分,需立即转为利润。

企业A以100万元购入企业B30%的股份,企业B的资产净值评估为200万元,但其公允价值总额为300万元,二者存在差异,差额为100万元,按照中国会计准则,这部分差额被称作股权投资差额,金额为40万元,而若依照国际会计准则,这部分差额则体现为商誉,金额为10万元,在后续核算被投资企业产生的收益或亏损时,必须将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影响纳入考量范围,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

中国准则要求研究费用当期确认为费用,不能转为资产,开发支出同样不能资本化,唯有依法申请的自有无形资产时,诸如登记费、法律费等支出可以确认为资产。

国际通行做法要求将研究投入在它实际发生的那个时间点当作成本处理,而开发投入必须满足特定标准才能被看作是无形资产。

开办费

中国准则要求初始开办成本先在长期递延项目里汇集,企业一旦开展生产运营,从开始经营那月起,要一次性将这部分成本计入当期经营成果。

国际准则规定开办费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

中国准则要求公司根据销售量或工作数量等,按照国家设定的补助标准来核算并定期发放的固定补助,应在期末按照预收的补助金额,计入补助收益。

国际通行做法将涉及财产的政府性资助记作递延利润,在财产发挥作用期间,依照公平原则分摊确认利润。

中国会计准则要求,以重组债权账面金额作为受让非现金资产的初始计量金额,重组中所产生的收益不能确认为当期利润,而是要计入资本公积项目。

国际会计准则要求以公允价格记录接收的非现金资产成本,公允价格同重组债权账面金额的差别计入当期利润或亏损。

中国准则指出所得税能够选择应付税款法来核算,或者运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来处理。应付税款法下开元棋官方正版下载,按照当期计算出来的应交所得税金额,直接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纳税影响会计法需要确认时间性差异对于所得税造成的影响,并且可以采用递延法,或者运用损益表负债法来进行核算。

国际规则明确指出,所得税处理需遵循纳税影响会计这一方法,具体做法是计算时间性差异所造成的税务后果,同时运用资产负债表负债法来完成核算。

国际会计准则目录

国际会计准则

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

第2号-存货

第3号-业务合并

第4号-折旧会计

第5号-财务报表应揭示的信息

第6号-价格变动在会计上的反映

第7号-现金流量表

第8号-本期净损益、基本错误和会计政策的变更

第9号-研究和开发费用

第1O号-或有事项和资产负债表日以后发生的事项

第11号-建筑合同

第12号-所得税会计

第13号-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列报

第14号-分部报告

第15号-反映价格变动影响的信息

第16号-不动产、厂房和设备

第17号-租赁

国际会计准则第18号-收入

第19号-退休金费用

第20号-政府补助会计和对政府援助的揭示

第21号-外汇汇率变动的影响

第22号-企业合并

第23号-借款费用

第24号-对关联者的揭示

第25号-投资会计

第26号-退休金计划的会计和报告

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对附属公司投资的会计

第28号-对联营企业投资的会计

第29号-在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

第30号-银行和类似金融机构财务报表应揭示的信息

第31号-合营中权益的财务报告

第32号-金融工具:揭示和呈报

第33号-每股收益

第34号-中期财务报告

第35号-中止经营

第36号-资产减值

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

第38号-无形资产

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

第40号-投资性房地产

第41号-农业

准则第3号现已作废,被准则第27号和第28号所接替;准则第4号被1998年时更新的IAS 16、IAS 22和IAS 38所覆盖;准则第5号已经作废,由准则第1号取而代之;准则第9号被1999年7月1日施行的IAS 38所替代;准则第13号已经作废,同样由准则第1号接替。

源自该网址的资料,内容详尽且权威可靠,为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值得深入阅读学习。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