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6集纪录片完美收官 北京卫视以《英雄》致敬英雄!
七十年间,这种崇高的抗美援朝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思想瑰宝,它鼓舞着华夏子孙勇往直前,无畏牺牲,不断铸就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奇迹,共同奏响了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中催人奋进的壮丽乐章!10月21日夜晚,北京卫视播出的六集纪录片《英雄》圆满落下帷幕。这部旨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参与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的纪录片,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精心策划,并由北京广播电视台负责制作。该片一经播出,便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其首播的口碑评分高达84.93,并且成功登上了美兰德纪录片融合传播指数排行榜的首位。至10月21日活动结束当天午夜,微博相关话题的总阅读数达到了5534.1万人次,全网视频的总播放次数累计达到了3056.7万次,吸引了超过9100万的粉丝关注。随着10月25日抗美援朝纪念日的临近,《英雄》这部作品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国人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勇事迹,深情赞颂了那些为祖国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中华儿女,赢得了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观众网友的一致好评。

以人物展现历程 用情感丰满血肉
以人物为焦点,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描绘,生动展现了英雄的非凡与日常,激发了观众的强烈情感共鸣。这种特色,正是《档案》节目的制片人、纪录片《英雄》的总导演吕军所阐释的。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中,我国人民志愿军全体将士中,共有30万2724位战士荣获了战斗功勋,其中494位战士被授予了英雄模范的崇高荣誉。《英雄》中的角色原型,正是源自这些英勇的功臣。这里既有广为人知的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英雄开yun体育app入口登录,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英雄。比如,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首位手握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牺牲的英雄石宝山;入朝仅一个月便因冻伤失去四肢的英勇老兵侯方仁;忍受着剧烈的疼痛,用十天九夜的时间艰难爬回我军阵地的坚强战士张渭良;以及用自己身体接通电话线的英勇电话员牛保才……每一个英雄的形象都栩栩如生,令人动容。制作团队并未将镜头局限于英雄的荣耀瞬间,反而在英雄的故事与情感深处进行深入挖掘,广泛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技巧,进而探寻英雄内心的世界。

此信别无他事,只因久别重逢,未见你的面,但我对你的思念之情未曾有丝毫减退。我时常在外担忧你的身体状况,关心家务处理得如何,希望你能够好好照顾自己,对家事也需多加留意。我在外无需牵挂,收到你的信就如同见到你本人。这封信出自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第120师第360团1营3连3班的班长石宝山,他写给正在怀孕的妻子。纪录片的开篇,石宝山以其英勇的形象脱颖而出,他不仅展现了出征前毫不犹豫地将家产埋藏的豪迈,更在“与妻书”中流露出字里行间的深情厚意。这位充满血性和肉感的英雄,在告别故土六天后,怀抱仅剩的两根爆破筒,勇敢地冲向敌人,最终英勇牺牲。石宝山对自家满怀期待与留恋,为国家大义,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牺牲自我,制作团队循序渐进地铺陈与展现,使得英雄的英勇行为更加感人肺腑,震撼人心,令众多观众为之动容,其事迹在抖音上的单支视频点赞数更是达到了15万以上。

在影片中,众多如石宝山般的英雄形象比比皆是——有在长津湖战役中因严寒而冻僵的战士队伍,有在临津江战役中以肉身排除地雷的张财书,还有在第四次战役期间与战友一同被埋于坑洞中的李江海……这些英勇事迹共同构成了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的时间线;既有战斗英雄,也有后勤人员、医护人员、随军翻译以及文艺兵等,他们各自的身份共同描绘出了这场战争的英雄群像。纪录片《英雄》通过个体故事推动整体叙事,借助人物塑造传递精神力量,全方位呈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画卷。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前馆长李明华对该片赞誉有加,称之为“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英雄赞歌”,而每一个角色的细腻描绘正是这部赞歌中最激昂的旋律。

以口述抢救历史 用亲历引出故事
历史文献纪录片创作者通过采访当事人,尤其是那些亲身经历或目睹历史事件的人,进行口述记录,以此来探寻历史真相,重建历史画面。在这一过程中,口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纪录片《英雄》中,制作团队高度重视口述资料的价值,他们精心拍摄并采访了7位依然健在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这些老兵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而且在影片中,他们还成为了那些英勇英雄人物的战友。他们用真情回溯英雄,用亲历引出故事,使全片更加生动立体。
何宗光,这位原中国人民志愿军39军116师2营4连负责统计伤亡人数和身份记录的文化教员,在其随军回忆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感人故事:离家已有8年的余振祥,这位机枪连二排长,在临行前曾将3块银元托付给他,希望他能代为照顾年迈的母亲;还有那位与他并肩作战、英勇牺牲的五班长,尽管他英勇无畏,但人们只能记住他那个“五骡子”的外号。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149师445团2营4连的随军翻译莫若健,在90岁的高龄时,依然怀着对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同班同学张建华的深切怀念,创作了《进军号》这首歌曲。在这激昂的乐声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位普通志愿军战士内心深处的呼声与坚定信念。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第150师第449团步兵5连的指导员宁殿云,始终铭记着在战地坑道中收到的北京市第十一女子中学寄来的一封慰问信。信中附有两张“红领巾女孩”的珍贵照片,他珍爱有加,细心保管了整整70年。在纪录片《英雄》的镜头前,这些志愿军老战士们,倾诉着未能履行战友遗愿的遗憾,回忆着战斗中每一个难忘的细节,讲述着用近70年时间来履行自己和战友黄继光承诺的释然之情。每一期节目都展开了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实则是对我国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深情回顾。被采访的每一位老兵都形象鲜明,充满活力,这从另一个角度彰显了纪录片《英雄》的深远意义。吕军感慨万分地说道。


采访抗美援朝的老兵不仅对这部纪录片有重要意义,而且这些年近九旬的老兵们所讲述的亲身经历,本身就是一份宝贵的记录,它们填补了历史资料中的空白,为后世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影像财富。李明华,曾任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馆长,对《英雄》一片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该片“深入挖掘历史事实与资料,并对众多亲历者进行了抢救性采访”,齐德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对影片更是赞不绝口,他表示开元ky888棋牌官网版,“从影片的标题到具体内容,都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以视角丰富视点 用对手解读信仰
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美国人艾德·里弗斯,始终难以忘怀那一个雪夜的情景,"回想起那日,仿佛是一场梦境,一个始终萦绕在我心头数十年的梦境。"在密林深处、白雪皑皑的雪地中,潜伏了三天的志愿军战士们,带着僵硬的身躯奋力冲出,朝着里弗斯的部队发起了猛烈的冲锋。他将这些英勇冲锋的志愿军战士,比喻为坚韧的原木。这些年轻的中国军人,他们迎着炮火的洗礼,面对死亡的威胁,内心都燃烧着炽热的火焰。这火焰是对祖国的深沉热爱,是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为了这团火焰,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死亡共存,勇往直前。

纪录片《英雄》通过对手的视角,描绘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一场知名的战役,这种别具一格的展现方式,使得观众对于那段辉煌的抗美援朝历史,获得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认识。为了最大程度地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重现历史的真实面貌,制作团队在前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深入的研究,搜集了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朝鲜战争相关档案资料以及视频、音频素材,并从中获得了大量具有对手视角的珍贵独家档案资料。在调研阶段,我们团队将国内所有翻译成中文的朝鲜战争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详尽阅读,对于部分未翻译的部分,我们更是请人进行了节选内容的翻译工作。阅读的书籍数量至少达到了100本,每位成员手中都积累了成箱的读物。阅读完毕,我们深感诸多内容极具价值。在70周年这一重要时刻,从对手的角度审视这场战争,对我们这部纪录片来说,无疑是一种视角上的丰富。这样的呈现方式,将使得内容更加全面,更加客观。

里弗斯等长津湖战役的幸存美军士兵目睹了装备简陋、补给匮乏的中国志愿军战士,在枪林弹雨和冰雪严寒中奋勇向前,铺天盖地地发起冲锋,这一幕在他们心中激起了震惊、恐惧和困惑。这些美国老兵心中多年未解之谜,纪录片《英雄》为我们揭晓了答案:那些愿意为胜利牺牲一切、不惜献出生命于战斗的战士与军队,展现了坚不可摧、充满力量的信仰,以及勇往直前、誓死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必胜信念,他们所追求的唯有胜利,彰显出英雄般的气概!这不仅是我国军人的荣光,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自豪!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喻国明教授对《英雄》的视角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通过从多个角度去感受那个时代和那种状态,我们能够了解到志愿军所展现出的精神面貌和无所畏惧的勇气。他们面对的物质条件远不如对手,却依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部纪录片所传达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同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以敬业致敬先辈 用细节雕琢品质
《英雄》这部作品是由北京卫视《档案》栏目组的精英团队倾力打造的。早在2014年,他们便凭借纪录片《伟大的抗美援朝》赢得了豆瓣9.1的高分评价。面对再次挑战抗美援朝这一题材,他们在疫情期间克服重重困难,面对时间紧迫和任务繁重的挑战,依然出色地完成了整部作品的制作。在腾讯视频上,这部作品的评分也高达9.0。这部优秀作品的诞生,离不开整个团队上下齐心协力、勇于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和辛勤付出。

今年一月,《英雄》纪录片启动筹备工作,三月正式开拍。面对这部每集时长约40分钟、总共有6集的重量级历史题材纪录片,半年的制作周期显得颇为紧迫。凭借对抗美援朝历史的深刻认识以及十年累积的纪录片制作经验,北京卫视《档案》的金牌团队毅然承担重任,汇聚精英力量,制片人亲自担任各集导演,决心在这场艰苦的战斗中取得胜利。他们的身影踏遍了四川、河南、辽宁、浙江等地,搜集了丰富的素材,最终剪辑比例高达六比一;他们精心打造了文学脚本、拍摄脚本、解说脚本等四种不同用途的脚本,笔耕不辍,修改了三十至四十万字;在短短十天里,他们创作了十余段原创音乐,特别是贯穿整部作品的经典歌曲《英雄赞美》,更是精心制作了交响乐版、童声版、男女声合唱版、大提琴版、口琴版等多种版本,引发了观众们的强烈情感共鸣。
吕军印象最深刻的是情景再现环节的极致追求。为了在气温超过30℃的酷暑中营造出寒冬战场的氛围,拍摄团队巧妙地将北京丰台的一座冰球训练场改建成了一座低温摄影棚,此举在国内尚属首次。在8月北京最炎热的时节,吕军与他的同事们身着军大衣,在冰场上辛勤工作,每天长达18至20小时,有时甚至一天内要完成多达17场戏的拍摄。在他眼中,所有的努力都显得无比值得;夏日的戏份拍摄冬季的场景,演员们的面色、肌肤状况以及言语表达均显得不合时宜,而在低温棚内进行拍摄,使得演员们的状态更加贴近冬季;这样的呈现,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观众的感受,都显得更加逼真且令人震撼。《英雄》剧组在完成冰场拍摄任务后,紧接着转至横店继续拍摄邱少云烈火焚身的英勇场景。在这过程中,扮演邱少云的90后演员因高温导致的不适,现场呕吐了三次,但他依然顽强地坚持完成了拍摄任务。这些年轻演员在塑造英雄形象的过程中,不仅成功地展现了英雄的风采,同时也被英雄的精神所深深感染。经过半年的拍摄过程,整个团队共同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每个人都全力以赴,力求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到最好。


从策划阶段到拍摄中期,再到后期制作乃至播出之夜,纪录片《英雄》始终在精益求精,我们确立了一个准则,即直至最后一刻也要持续优化。正是这种匠心独运的精神,使得这部作品散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众多观众泪眼朦胧,反复观看,对志愿军战士的坚韧意志赞叹不已,对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充满感慨。该影片深入展示了在党的坚定领导下开元棋官方正版下载,我国人民与志愿军战士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共抗国难、抵御外敌的豪迈气魄与民族精神。这一评价不仅出自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大影视文献纪录片创作领导小组成员、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杨文延之口,更是无数观众共同的感受和心声!
滚滚烽烟传颂英雄事迹,四周青山静默倾听,青空雷鸣敲击金鼓,大海波涛共鸣和声,英勇战士驱散虎豹,不惜生命捍卫和平……历经两年又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镌刻了人类战争史上感人至深的辉煌篇章。七十年光阴流转,这部壮丽史诗依旧光彩夺目!《英雄》这部纪录片,肩负着北京广播电视台作为优质媒体的责任和使命,积极传播崇高的抗美援朝精神。它恰逢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重要节点而推出,正逢其时,极大地鼓舞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