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千古权谋者的6大智慧

频道:社交专题 日期: 浏览:27

中华智谋大全__史书记载中华历史权谋智慧

史册中记载,我国历史如同浩瀚的烟海,在乱世与盛世的更迭之中,总有一些智者凭借其谋略决定天下的命运,运用权术使国家安定。这些人或许在朝堂上默默无闻,或许在战场上英勇无畏,但都无一例外地凭借其深邃的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永恒的篇章。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范蠡功成身退,以商贾之身富甲天下;

楚汉相争,刘邦忍辱负重,终成大汉基业;

三国鼎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谋定中原万里山河。

他们看似是天生的赢家,实则皆是血肉之躯,历经磨难。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些人在历史的洪流中脱颖而出?

《资治通鉴》以千年为笔,详述了历代帝王与将相的兴衰历程。司马光曾这样评价:“在太平盛世,能臣们凭借智慧与谋略成就事业;而在动荡年代,那些枭雄也无一不是以智谋为基石。”

真正的力量,并非取决于军队的壮大、领土的辽阔,而在于胸中蕴藏的深谋远虑、心中包容的广阔世界。

纵观史册,千古权谋者,必有这6大智慧。

刘邦:识时务者为俊杰

《资治通鉴》在开篇便有这样的记载:“秦朝失去了它的鹿,于是天下人纷纷追逐。”在秦朝末年的动荡时期,各路英雄纷纷崛起,刘邦凭借一个亭长的身份,最终登上了皇位。他并非出身贵族,也没有超凡的武勇,但他却对“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道理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鸿门宴这场宴席之上,项羽布下陷阱企图消灭刘邦。范增举起玉玦以示警告,项庄挥舞着剑,四周充满了杀机。

刘邦明察秋毫,深知此刻不宜正面冲突,于是低下了头,表示臣服,语气中充满了谦卑,宛如一只微不足道的蝼蚁:“我与将军共同竭尽全力攻打秦国,将军在河北一带奋战,我在河南地区作战,然而我未曾料到自己能够率先进入关中,击败秦军。”

一番言辞不仅提升了项羽的地位,同时也巧妙地流露出自己并无争霸之心。项羽因此被其假象所迷惑,最终导致放走了这只猛虎。

司马迁在《史记》中如此评价:“高祖其人,鼻梁高挺,面容威严,胡须浓密,仁慈且关爱他人,胸怀宽广。”他看似宽容大度,然而每一步行动都在深思熟虑利弊得失。

楚汉争霸之际,刘邦屡遭败绩却坚持不懈,甚至不惜舍弃家人,只为了保持自身的实力。在彭城一役中,他率领的五十万大军惨遭溃败,仅剩他本人与数十骑兵得以逃生。

在旅途中,他遭遇了刘盈和鲁元公主,面对紧迫的追兵,他竟然毅然决然地三次将子女从车上推下,目的只是为了减轻马车的负荷。

此举看似无情,却暗合“大行不顾细谨”的生存法则。

正如司马光所说:“犹豫不决,终将自乱阵脚。”刘邦之所以能够洞察时势,正是基于他对局势的敏锐洞察和果断抉择。

汉朝建立后,刘邦诛韩信、杀彭越,将异姓王逐一铲除。

有人指责他过河便拆桥,然而他对众臣坦率地说:“若非刘姓之人而称王,那么天下人都会共同对付他。”

为保刘氏江山,他不惜背负骂名。

《资治通鉴》对其评价为“虽未涉猎文学,然性格明智通达”,正因他这种务实且果断的品质,才使得他在动荡的时代中稳固了立足之地。

史书记载中华历史权谋智慧__中华智谋大全

曹操:权变机谋

东汉末年,天下陷入分裂动荡,曹操凭借“乱世奸雄”的称号在各方势力间巧妙周旋。他终身秉持“宁愿我辜负他人,也不愿他人辜负我”的信条,然而在《资治通鉴》中,对他的评价却显得颇为复杂,既有“治世之能臣”的赞誉,也有其他不同的看法。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与袁绍展开了激烈的对抗。袁绍军队人数众多,物资充足,而陈琳所撰写的《讨曹檄文》更是让曹军士气遭受重创。

曹操不禁开怀大笑,宣称:“这檄文能治愈头痛!”于是,他亲自率领轻装骑兵在夜幕下偷袭了乌巢,将袁军的粮草烧了个一干二净。

此役之所以能以少胜多,关键在于他敢于采取冒险的策略。《孙子兵法》中有言:“用兵之道,在于变化无穷。”曹操对此心领神会,不局限于正面交锋,而是运用奇谋制胜。

对待人才,曹操更显权谋。

官渡之战结束后,曹营中缴获了众多官员与袁绍秘密通信的文件。有人提出要对这些人逐一进行清算,然而曹操却在众人面前将信件付之一炬,并说:“在袁绍势力强盛之时,我尚且难以保全自己,更遑论其他人了?”

“既往不咎”一计,既赢得了人心,又成功避免了内部的不稳定。陈寿在《三国志》中感慨道:“太祖巧妙布局,指挥全局,运用申不害、商鞅的策略开元ky888棋牌官网版,采纳了韩信、白起的独特计谋。”

赤壁兵败后,曹操退回北方,仍能迅速稳定局势。

他发布《求贤令》,倡导“唯才是举”的原则,即便面临“背负污名、遭人耻笑”的风险,只要具备“治理国家、运用兵法”的才能,均可被委以重任。

此举冲破了世家大族的束缚,为曹魏王朝汇聚了众多出身寒微的才俊。司马光对其评价甚高,认为他“识人辨才,不易被虚假所迷惑”,堪称权谋智慧的巅峰。

_史书记载中华历史权谋智慧_中华智谋大全

司马懿:隐忍待机

《资治通鉴》中记载:“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实非人臣之相。”他一生辗转于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朝之间,从一名普通的谋士逐渐崛起,直至权势滔天,这一切都离不开他身上的“隐忍”二字。

曹操生性多疑,曾梦“三马同槽”,对司马懿深怀戒心。

为打消猜忌,司马懿主动请缨养马,每日铡草喂料,毫无怨言。

曹操曾试图测试他的“狼顾之相”,在司马懿转身之际,其身躯未动,唯有脖颈灵活转动,宛如幽灵。曹操畅快地离去,却未曾察觉,司马懿早已因惊恐而汗流浃背。

《晋书》中提及,皇帝内心充满猜疑,而表面上却显得宽容大度,他的猜疑常常伴随着权谋之术。正是这种表面的伪装,使他成功避开了可能降临的杀身之祸。

诸葛亮北伐时,司马懿奉命抵御。

蜀军屡次发起挑战,魏国将领们争相请缨出战,然而他始终挂出免战牌,任由诸葛亮送来女装进行羞辱。

部下们心中充满不满,他则反问道:“亮志向宏大却未能把握时机,虽然智谋众多却缺乏决断,即便统帅十万大军,也已经落入我的谋略布局之中了!”

最终,诸葛亮星落五丈原,司马懿不战而胜。

司马光对其评价为“以逸待敌,以静制胜”,在这份隐忍的背后,体现了他对局势的深刻洞察与精准把握。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曹爽排挤,称病归隐。

曹爽派遣手下进行侦察,发现他“手握药汤,衣衫湿润,言语不清”,于是便降低了警惕。

然而仅仅过了一年,司马懿便突然发起了高平陵之变,动用了三千名死士来掌控洛阳,并对曹爽一族的成员进行了诛杀。

《资治通鉴》感慨道:“韬光养晦,十年不鸣,一鸣惊人。”这种隐忍并非软弱,实则是一种等待时机而行动的智谋。

史书记载中华历史权谋智慧_中华智谋大全_

范蠡:知进退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变革,书中提到:“勾践在会稽山暂避,范蠡曾言:‘把握时机者顺应天意,稳定局势者依靠人心,节制行为者遵循地德。’”越王勾践在会稽山战败,国家几乎覆灭,范蠡凭借“天、人、地”三策帮助他重振国威,然而在功成名就之后,他却选择隐退江湖,留下了“三散千金”的佳话。

在吴越两国争斗激烈之际,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最终沦落为马夫。与此同时,范蠡也跟随他一同进入吴国,成为奴隶,遭受了极大的屈辱。

在三年时光里,他不断劝诫勾践采取“忍受屈辱作为盾牌,隐藏光芒作为剑术”的策略,甚至为了赢得夫差的信任,不惜亲自尝试品尝粪便来辨别病情。《史记》中记载:“当吴王身患疾病之际,勾践采纳了范蠡的建议,亲自前去看望,并亲自品尝粪便以示祝贺。”这一举动使得夫差完全放下心来,最终允许勾践返回越国。

回国之际,范蠡提出了“十年积累,十年教诲”的策略:一方面,他鼓励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致力于治理国家;另一方面,他将西施和郑旦两位美女献给吴国宫殿,运用美人计扰乱吴国的朝政。

待吴国城防空虚之际,越军对姑苏城发动了突然袭击,成功消灭了吴国。司马光评价说:“范蠡的计谋,并非仅在战场之上,更在于人心所向。”

功成之日,范蠡却急流勇退,辞官泛舟五湖。

他写信给文种说:“当飞翔的鸟儿不再,珍贵的弓箭也就该收藏起来;狡猾的兔子一旦死去,追逐它的猎狗也就失去了用处。越王虽然拥有长颈鸟喙般的奇特外表,可以在困境中与他共度难关,却不能与他共享欢乐。”然而文种并未听从这番劝告,最终被勾践赐予了死刑。

范蠡改姓为“鸱夷子皮”,在齐国和宋国之间从事商业活动,多次积累巨额财富后又将其全部捐出,因此赢得了“富行其德”的美誉。《资治通鉴》对于他的商业经历并未详细记载,然而司马光在《稽古录》中感慨道:“真正的智者懂得进退之道,范蠡可以说是真正领悟了天人之道的人。”

后人尊称范蠡为“商圣”,这不仅是因为他积累了丰富的财富,更是因为他深刻理解了“盛极而衰”的道理。

他曾说:“物极必反,贵到极致就会变得便宜,便宜到极致又会反过来变得昂贵。”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从事商业,他一直将“保持盈余,坚守虚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苏轼在《论范蠡》一文中阐述道,成就事业后不居功自傲,财富积累后能够适时分散,这正是他超越世间万物的原因所在。

中华智谋大全__史书记载中华历史权谋智慧

李世民:制衡之术

《资治通鉴》对贞观之治给予了高度评价:“太宗的文治武功,超越古往今来。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我国未曾有过如此繁荣昌盛的景象。”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了皇位,却成功开启了大唐的盛世。他的权谋精髓,核心便是“制衡”这两个字。

武德九年,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关系紧张,如同火与水。他深谙“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道理,于是暗中在玄武门埋下伏兵,射杀了李建成和元吉。

事后,他跪在李渊面前,泪流满面地说:“为了国家大义开yun体育官网入口登录app,我不得不这么做!”李渊虽然被迫退位,却保全了自己的家族。司马光评价道:“太宗的忍耐,非同寻常人可比。尽管兄弟之间有争执,但天下人心却归附于他,这主要是因为他善于安抚百姓。”

登基后,李世民以“平衡朝堂”为要务。

他重新启用秦王府的旧臣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同时继续任用太子党的谋士魏徵、王珪等人。

魏徵曾多次坦率地提出二百多项建议,尽管这些意见多次触及皇帝的敏感之处,但李世民却这样回应:“用铜镜可以整理衣冠,用史书可以洞察兴衰更替,用人则可以洞悉得失。”

《资治通鉴》中记载,当魏徵不幸去世之际,太宗悲痛地感叹:“朕失去了一面明镜!”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他的宽广胸怀,同时也起到了新旧势力相互制约的作用,从而使得朝政稳定如初。

对外,李世民推行“羁縻政策”,以和亲、册封拉拢突厥、吐蕃。

渭水之盟之际,突厥二十万雄师逼近国境,使得京城为之动荡不安。李世民亲自率领六名骑兵抵达渭水,严斥颉利可汗违背盟约,同时用金银财宝收买其心。

唐军休整完毕,李靖便在夜间奇袭阴山,成功剿灭了东突厥。司马光对此赞叹道:“太宗能够委屈自己成全他人,暂时忍耐以求长远安宁,这可谓是平衡之道的极致境界。”

贞观二十三年之际,李世民在生命终结之前,特别召见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将托孤重任交付于他们。他特意选择不任命武将,目的在于预防外戚势力独揽大权。

他对太子李治说:“李世勣的才智确实过人,但你对他并无恩情。我现在要罢免他,如果他犹豫不决,徘徊观望,那么就将他处死;如果他接到命令后立即行动,那么你在我去世后可以再次启用他。”

运用一招“恩威并济”的策略,既确保了李勣的忠诚,同时也为李治留下了施恩的余地。《资治通鉴》中赞叹道:“太宗的计谋,即便隔着生死界限,依然能够驾驭人心。”

史书记载中华历史权谋智慧__中华智谋大全

赵匡胤:以柔克刚

《资治通鉴》中并未记载宋史,但司马光在其著作《涑水记闻》中对赵匡胤的策略进行了详细描述:帝王的兴起,必然有所依仗。太祖凭借宽厚仁爱赢得了将士们的拥护,凭借机智灵活的手段掌握了天下的权力。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都是运用柔术破解刚性局面的典范之作。

显德七年,契丹国举兵侵犯,赵匡胤率领军队往北进发。当行军至陈桥驿时,士兵们突然哗变,将黄袍披在了他的身上。

他假装惊慌失措地说:“你们这些人为富不仁,竟强行推举我为君主。若能遵从我的命令,那便可以,否则,我绝不能成为你们的主人!”众将领纷纷跪地,恭敬地听从他的命令。

回到京城之后,他迫使周恭帝退位,然而对柴氏的后代却给予了优厚的待遇,授予了丹书铁券,并保证“决不加以刑罚”。

司马光评价道开元棋官方正版下载,未曾经历战火,市场秩序未遭破坏,然而天下之姓却发生了变更,这主要是因为他擅长赢得人心。

建隆二年,赵匡胤宴请石守信、王审琦等禁军将领。

酒足饭饱之际,他感慨道:“朕等不及此,非卿等之过。然而,身为天子,其责任之重,实非易事,或许做个节度使,倒也能享受一番乐趣。”众人听后,皆感惊恐,次日纷纷上奏,请求辞去兵权。

赵匡胤用金钱、土地等丰厚奖赏,并与对方结为姻亲。《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皇帝以一杯酒的方式放弃军权,从此藩镇的祸患得以消除。”

此举旨在防止汉初时对功臣的残酷诛杀,同时消除晚唐时期藩镇各自为政的弊端,可称之为运用“柔术治国”策略的典范。

对外,赵匡胤以“先南后北”之策一统天下。

他于风雪交加的夜晚拜访赵普,询问策略:“若要攻取太原,应如何行动?”赵普回应道:“太原地处西北二边,若一举攻下,边界的困扰将全部由我国独自承担。因此,不如先夺取荆湖、巴蜀之地,积蓄力量,再图进取。”

赵匡胤采纳了这一策略,最终历经十年时间成功平定了南方,留下了“卧榻之侧,岂能容忍他人酣睡”的雄心壮志。

司马光未曾亲自执笔撰写《宋史》,但在《训俭示康》一文中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人之常情,由俭朴而奢华易,由奢华而俭朴难。太祖赵匡胤亦是以节俭的品德教育子孙。”赵匡胤一生崇尚节俭,身着麻布衣衫,居住在青纱帐中,然而他却巧妙运用怀柔之策,收服了天下豪杰。

中华智谋大全_史书记载中华历史权谋智慧_

结语

《资治通鉴》中记载:“国家治理的兴衰,取决于人的作为。”范蠡选择在关键时刻急流勇退,李世民巧妙地平衡朝政,赵匡胤则通过一杯酒放下了手中的权力,这些千古权谋家所展现的智慧,都凝结在“顺应时势”这四个字中。

司马光曾感慨:“智慧足以助其奸计,勇气足以助其暴行。”然而,真正的强者并非仅凭一味刚猛之力。

藏锋于鞘,可避其折;怀柔于胸,可纳百川。

阅读至此,我才明白:真正的谋略并非在于争一时的高低胜负,而在于筹划万世的安宁与稳定。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