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男生沉迷游戏,抡起板凳砸向父亲……
暑假将至,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够享受一个既愉快又轻松、充满健康的假期,这不仅是每个家庭的美好愿景,更是整个社会应承担的重要职责。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在网上冲浪、阅读课外书籍、结交新朋友、享受娱乐活动……他们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追求自己的兴趣,迎接他们的是一段充满色彩和活力的生活。
与此同时,在暑假这段日子里,孩子们长期远离了校园,而部分家长因忙于职场事务而忽视了教育责任,这使得孩子们更容易受到网络中不良信息的侵害以及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进而可能导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偏差,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7月13日开始,法治经纬版特设“健康度过暑假,正确树立三观”专题开元ky888棋牌官方版,连载相关报道,敬请广大读者予以关注。
“现在刷短视频没人管了。”
“没看的剧有好多,我要赶紧补回来。”
“上学时候没法玩,暑假来了,叫上哥们儿一起联机打游戏。”
……
随着暑假的来临,众多未成年人群纷纷选择在空调房内,目光紧锁电脑屏幕,将大量时光投入网络世界,称之为“电子消暑”之举。
《法治日报》记者经过调查发现,未成年人在上网过程中,普遍倾向于观看网络直播、向主播打赏以及大量购置游戏内的道具。为了筹集用于打赏和充值所需的钱款,部分未成年人甚至不惜采取诸如盗窃家长财物、与家长发生激烈争执以索要钱财等手段。一些网络平台和游戏企业,特别关注暑假这一关键时期,纷纷推出大量旨在吸引未成年人注意的广告。在这些广告中,不乏鼓吹暴力、色情以及自杀等不良文化的元素,这些内容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近期,参与记者访谈的学者指出,青少年在互联网的斑斓世界中,往往难以辨别是非与美丑,家长们作为孩子的首要监护人,理应密切留意他们的情绪波动和学习状况,并加强家庭内部的交流与共鸣,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提升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
孩子沉迷网络世界
或为弥补现实缺失
曾丽(化名),江西赣州人,今年九月步入高三,面临高中生涯的尾声,她在暑假期间渴望以一次彻底的放松来迎接即将到来的高三挑战。因此,她每天的生活几乎被玩游戏和观看视频所占据。
福建厦门的少年林华(化名),今年正值十五岁,刚刚完成了初中的学业。在炎炎夏日的空闲时光里,他的日常几乎被两件事填满——要么沉浸在游戏的世界中,要么就是浏览那些与游戏相关的短视频和直播。从日出到夜幕降临,除了用餐的片刻,林华的生活几乎完全被“游戏”这两个字所笼罩。
同样,安徽芜湖的小宋也令家人忧心忡忡。今年她即将迈入初中生活,却对短视频和网剧情有独钟。暑假期间,她捧着平板电脑,一整天都沉浸在屏幕的世界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无法时刻关注她,下班回家后,要么看到小宋的脸庞被屏幕的光芒映照得熠熠生辉,要么发现她疲惫地躺在平板电脑旁,已然入睡,而平板上的短视频仍在不断循环。
小宋的姐姐感慨万分,表示平时请妹妹吃饭都颇为不便,需亲自走到她身边将平板电脑关闭,否则即便呼唤也难以引起她的注意。她观察到妹妹与家人的交流日渐减少,而她更倾向于与网友分享视频。
记者观察到,近期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现象日益增多。在调查中,有部分未成年人表示,家长对电子产品的管控较为严厉。然而,这种严格的管理往往激发起孩子们的好奇心。一旦他们成功破解密码、账号等限制,便难以自控,沉迷其中。
广东某小学的王老师向记者透露,通常情况下,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大多只在周末接触电子产品,但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要么疏于管教,要么无力管教,他们使用手机的情况相对较多。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尽管家长们常常向老师诉苦,抱怨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一收手机就闹腾,但他们也常常表示自己“实在管不了”。
家长们曾试图通过设置密码来限制孩子使用手机,但这一做法在一些家庭中效果不佳。孩子们往往能轻松绕过手机密码,而且许多家长对于青少年模式的具体功能和设置方法也缺乏了解。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对手机的依赖问题尤为突出,在王老师所教的50名学生中,有11名属于单亲家庭。章章(化名)与母亲的关系紧张,一旦发生争执,她便选择不去学校,母子间的矛盾最激烈时,她甚至一个月内只能上学不到5天。她经常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沉迷于手机。
部分家长向记者透露,孩子过度依赖网络的主要原因在于家长缺乏足够的陪伴。居住在河北廊坊的李兰(化名)因工作繁忙,平日里鲜有时间照看正在就读小学的孩子。随着暑假的来临,李兰发现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变得异常困难,她渴望抽出时间陪伴孩子,然而现实却是两人相对无言,只能尴尬地对视。
我实在无法琢磨出孩子究竟喜欢什么,于是便将手机递给了她,让她自行挑选喜欢的动画片观看。自从把手机交给孩子之后,孩子的哭闹声明显减少了,而我自己也不再需要费心去陪伴她,只需将孩子托付给这个“电子保姆”,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
为何未成年人会如此沉迷网络?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张昕副教授指出,从外部因素考量,短视频和游戏的成瘾性中蕴含着心理学原理,它们能够迅速给予青少年即时反馈,进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从内部因素分析,青少年群体正处于前额叶发育尚未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意志力控制能力尚未健全,普遍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现象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网络游戏和网络平台满足了他们在自尊、归属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需求。此外,这些平台或许还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缺乏的部分。张昕如是表示。
不良内容潜移默化
影响未成年人三观
未成年人群沉迷网络,部分游戏和平台上充斥的暴力、色情、血腥等不良信息,已深刻烙印于他们的心中,同时,这些内容也在无形中对他们产生了行为上的影响。
小尹年仅十七,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他深受父母的宠爱。他热衷于玩那些充满打斗和暴力元素的游戏,坚信这类游戏极具“个性”,并将这种所谓的“个性”融入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
有客人到访家中,父母与来宾谈笑风生,忽闻一声巨响,小尹猛地关上房门,径直冲向母亲,大声呼唤她的名字:“我的账户里没钱了,快给我充点钱!”面对在场的客人,父亲坚决地回绝了。身高1.7米的小尹怒气冲冲地举起板凳,朝身高只有1.55米的父亲砸去。当母亲试图劝阻时,他竟然掐住母亲的脖子进行恐吓。
青少年正值性观念初启阶段,短视频里隐藏的带有色情意味的内容可能对未成年的他们造成错误的性观念引导。小尹在观看短视频时无意间接触到含有色情和性暗示的信息,出于好奇心自行搜索相关内容,之后还将这些视频转发给了身边的同学。
郭落(化名)的儿子年方十五,却对网络沉迷不已,无奈之下,这位来自广东佛山的家长只得将他送入一所专门的封闭式学校接受教育。
2022年的寒假期间,孩子沉迷于游戏,整个假期都未曾踏出家门一步。开学后,郭落老师将孩子的手机收走,但出乎意料的是,开学第一周,老师便向郭落透露,孩子上课时总是昏昏欲睡。究其原因,竟然是孩子悄悄拿出了家中淘汰的旧手机,连接了家里的无线网络,在深夜时分独自在房间中通宵达旦地玩游戏。郭落由此开启了与儿子一场智勇较量,最终在汽车备用轮胎的隐蔽夹层中,发现了儿子藏匿的多部老旧手机。
然而,父亲的做法引发了儿子的反抗情绪,导致孩子拒绝去学校,父母无奈之下只得为他申请了为期三周的休假。在这段时间里,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父母和孩子终于达成了共识:孩子需认真履行学业,而父母则同意孩子每天放学后可以使用手机,但必须在睡前将手机交还。
暑假一到,儿子便日夜颠倒地沉迷于手机游戏,为了逃避父母的劝诫,他竟将父母拒之门外,使得父母只得在外逗留了一周。直至他的零花钱耗尽,方才重新与父母取得联系。
郭落为了管教孩子,将家中的无线网络切断,网线没收。
郭落表示,他的儿子为了在游戏中获得更高的级别和更酷炫的装备,瞒着父母,私自用压岁钱充了七八万元;此外,为了成为游戏主播,儿子还偷偷用舅舅的身份证注册了账号。
林丽律师,北京法政安邦律师事务所的成员,对此观点明确表示,青少年沉溺于网络,甚至对父母动用暴力,实乃一种恶劣的家暴现象,亟需我们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此类行为不仅会加剧家庭矛盾,还可能对青少年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林丽提出,家长们应向相关机构寻求协助,以获取法律上的援助与支持。在运用法律途径之外,家长们还需关注自身的教育方式,避免孩子过度沉迷于游戏。他们应当制定出既科学又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案,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培养他们正确的消费理念,促进其健康兴趣爱好的形成和社交技能的提升,并增强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还需多关注子女,提升彼此间的交流与感悟,从而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
关心陪伴放在首位
防沉迷机制应推广
网络严重成瘾的危害还不止于此。
广东的王清(化名)家中共有四个孩子,她排行第四。家境优渥,孩子们自幼便拥有了各自的手机。但当她还在初中一年级时,母亲因疑虑女儿早恋,在未经允许查看女儿手机时,意外发现了手机里存储有关自残、轻生等内容的视频。
为了不让母亲安心,王清故意在手臂上刻画“保持安静”“切勿交谈”等字样(暗示抑郁的潜在症状),以此反复警示自己,以免在装病时露出破绽。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清的执着态度导致父母逐渐让步,最后不得不为他申请了休学。
青少年在互联网这个五光十色的虚拟世界里,往往难以辨别其中的真伪、善恶、是非与好坏。针对这种情况,王老师坦言,作为教师,她也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家长的过度宠爱与放任,社会舆论的偏激和冲动,都让教师们不敢过多干预。此外,网络上那些真假难辨的案例也让教师们深感忧虑。
张昕提出,家长需对未成年子女的行为进行严密监督,控制他们上网及玩游戏的时间,同时严格审查其网络浏览内容,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家长应尽可能为孩子使用的软件开启青少年模式,并持续关注孩子的网络活动。在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中,存在大量优质内容开yunapp体育官网入口下载手机版,若孩子有观看视频的需求,家长应尽量确保他们在青少年模式下进行浏览。
林丽提出,推广防沉迷机制可借助政策指导和企业协作等手段。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激励并指导网络平台、游戏企业等加强防沉迷机制的建设与推广;企业间可构建联合防沉迷体系,共同制定并推广防沉迷措施,提升行业自律。
谢连杰开元棋官方正版下载,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互联网法律事务部主任,认为未成年人之所以会出现极端状态,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正处于叛逆期,他们的需求并未得到充分满足,而且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需要保持冷静,避免与子女产生正面冲突。事情过后,家长应当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明确表示不允许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并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必要时,可以求助学校老师的协助,共同教育孩子。
为了防止孩子过度依赖网络,家长需积极投身于孩子的陪伴之中,与之建立友谊。谢连杰指出,在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亦需审视自身,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初的导师。家长需端正态度,耐心引导孩子,向他们阐述网络世界的利弊,并以平等的态度进行沟通。
家长需树立起责任感,在暑假期间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波动和学习状况,拨出时间进行交流,给予陪伴与关怀,这些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至关重要。技术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游戏和短视频也不应被视为可怕的事物,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运用。若能妥善利用,或许在不经意间就能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张昕如是说。
张昕指出,家长需协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并指导他们远离不良行为。同时,相关部门应频繁提醒,强化家长的网络素养与防范沉迷意识,提升他们的监管水平,以便更深入地掌握孩子的网络活动状况,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作者|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韩丹东 实习生 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