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收藏的东西你看了吗?

频道:生活应用 日期: 浏览:28

运营/苌琦

常言道,那些未曾经历收藏夹中尘埃洗礼的物品,难以称得上精品。若不信,不妨现在就打开你的微信、B站或知乎等平台的收藏夹,一探究竟。

在当前这个信息量巨大且更新迅速的网络时代,运用收藏技巧确实屡见成效,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储备,那些我们当时因忙碌而未能细读、却又不愿错过的内容。以小a为例,他在某个公众号上发现了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粗略阅读后便觉得其价值非凡,但由于时间紧迫,未能深入研读。于是,小a毫不犹豫地将其收藏起来,心中暗想,将来定会找时间细细品读,以免错过这篇佳作。然而,一个直指内心的疑问随之而来:

那些年收藏的东西你看了吗?

蔡格尼克效应与收藏心理_蔡格尼克效应生活应用_收藏夹吃灰原因分析

此问题一出,你是否感到心头一空?若是如此,那么你便加入了众多收藏夹闲置者的行列。或许你会感到困惑,这是为何?不必慌张,心理学或许能为你揭示其中的奥秘。

为什么收藏即吃灰?

收藏行为常常让我们忽略了对“收藏”这一动作的本身——并非我们有意忽视,而是我们真的遗忘了。

在心理学领域,存在着一种被称作蔡格尼克效应的知名记忆现象,它描述了人们对于尚未完成的事项的记忆往往比已完成的事项更为鲜明。换句话说,人们往往更容易遗忘那些已经完成的事情,而对于那些尚未完成的事项却始终难以忘怀。

苏联心理学家B. Zeigarnik在1927年首次揭示了这一现象。她进行的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完成22项简单的任务,其中一半任务在执行过程中被中断,另一半则保持连贯进行,且这些任务的顺序是随机排列的。实验结束后,研究者随即要求参与者回忆起刚才完成的各项任务。研究发现开元ky888棋牌官网版,未完成的任务其平均记忆率约为68%,而已经完成的任务平均记忆率则降至43%。

该效应的机制之一便是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所提出的“心理张力”理论。当某项任务尚未完成时,心理张力便会应运而生,驱动个体采取行动以寻求心理上的满足。这种张力构成了推动个体持续努力追求未完成目标的关键动力之一。恰似一根橡皮筋,在未施加外力时,它显得十分松懈;然而,一旦有人将其拉伸至某个特定的曲线形状(这类似于尚未完成的任务),橡皮筋便会紧绷起来;唯有当手松开,它才能恢复到原先的松懈状态(这便象征着采取行动或完成某事)。

浏览至此,你或许会心生疑惑,依照蔡格尼克效应,我们对于尚未阅读完毕的文章理应记忆犹新,然而为何却会出现遗忘的情况呢?

确实,每当遇到一篇精彩的文字,你心驰神往地想要阅读,却无奈被打断,这时,你的内心便会涌起一股紧张感,不断提醒你阅读的重要性。然而开yunapp体育官网入口下载手机版,就在此刻,你萌生了“收藏”的念头,并顺利完成了收藏动作,这便完成了一个有趣的转变:原本未完成的阅读文章,在你的心理上巧妙地转化为了收藏文章的过程。在收藏作业圆满结束之际,我们的心理压力显著减轻,内心紧张感也随之下降,因此很容易忘记自己曾收藏过该篇文章,自然也就不会再查阅它。

收藏行为可能让我们陷入预设的圈套,导致我们对尚未完成事项的动力逐渐减弱。

将文章收藏等同于制定了一个计划。在您将文章收藏起来时,您自然而然地会在脑海中构思下次阅读的时间与地点,例如在闲暇时躺在床上阅读等。然而,这些心中所设想的计划中,有高达80%的可能性最终未能实现,这一点无需多问,毕竟问者大多是经历过的人。

Masicampo与Baumeister在2011年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设定针对未完成目标的计划,会降低人们的认知资源投入,从而导致前文所提及的蔡格尼克效应的暂时削弱。在他们的第二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将68名大学生分成了三个小组:目标组、计划组以及控制组,而他们选取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作为未完成目标的实例。在这项研究中,前两组的参与者必须针对考试的核心目标作出回应,而对照组则需描述与考试无关的社会现象。另外,计划组的成员还需为考试制定一份详尽的策略,包括如何实现优异的成绩。随后,研究者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填词游戏来评估参与者对未完成目标的敏感性——如果参与者报告了更多与考试相关的答案,这表明他们更有效地保持了这一目标。实验结果显示,计划组在谈及考试问题时开元ky888棋牌官方版,其回答数量明显低于目标组,且与控制组并无差异,这表明制定计划降低了人们在面对未完成事项时的认知投入,进而使得他们暂时将未达成的目标放置一边。

当你为某项任务预留了特别的时间和空间来执行,你便无需再为此感到焦虑或持续挂念,从而能集中精力处理手头更为紧迫的任务。这种做法是人类在面临众多目标时形成的一种简便策略,有助于显著提升工作效率。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对于那些尚未完成的目标来说,这或许并非最佳选择。

因此,收藏犹如双刃之剑,一方面,它所蕴含的规划性有助于提升效率;然而,计划有时却可能成为未竟事务的终结者,导致你半途而废,收藏夹中满是尘埃。

怎么办?难道我以后不该使用收藏功能吗?

不必惊慌,实际上,仅因为火可能引发火灾,我们就不能放弃使用火。同理,对于收藏功能,我们更应积极地去发挥其作用。

实际上,收藏功能相当实用,能够保存一些关键信息,便于日后频繁查阅。我常常将关键的通知链接存入收藏夹,这样就不必四处搜寻,也能避免因信息量过大而难以找到。然而,我自己却是个典型的收藏夹积灰者。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避免掉入收藏的“陷阱”呢?

个人修炼至关重要。正如意义疗法领域的权威维克多·弗兰克尔所言,我们不仅享有生活的自主权,还需肩负起生活的使命。每个人的命运由个人的抉择所塑造,不能将责任轻易地推卸给外界。事实上,收藏夹的尘埃堆积,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自身的默认,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主动选择了让它们蒙尘。为了扭转这一状况,我们必须提升自身的实力,并努力确保所有既可行又合理的计划都能得到持续执行。Masicampo等人指出,尽管有些人短期内可能对未达成的目标追求减少,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最终仍能重新唤起完成先前未竟计划的动力,届时计划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将随之消失。自律始终是人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其次,切勿仅仅为了收藏而盲目行事。有时,我们仅凭文章或视频的标题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将其纳入个人资料库,却往往忽视了自身是否真的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吸收其中的内容,例如b站上的那些“雅思英语口语合集”系列。大家担心错过的心情我能感同身受,然而在信息泛滥的当下,追求快速阅读或“先收藏再阅读”的做法既缺乏实际意义也不值得提倡,反而会加剧焦虑情绪。因此,请静下心来,放缓你指尖在屏幕上的快速移动,在收藏之前深思熟虑,多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

若你恰巧邂逅一篇佳文却无奈中途搁浅,我建议你暂缓将其收入囊中,转而将“阅读此篇文章”的打算记入你每日必览的日程安排中,待你找到合适的时间,一气呵成地读完后再行收藏,亦不失为明智之举。

最后,希望大家能早日脱离收藏夹吃灰选手的队伍。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