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为玩王者荣耀“偷”光家里积蓄,沉迷游戏有何心理原因
最近,一起深圳某十一岁男童在家人不在时,拿走父母的银行卡和手机,用家里的三万元钱去玩《王者荣耀》的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家长为此向法院提起了诉讼。
这类新闻相当普遍,例如浙江有小学五年级学生动用家长的手机玩游戏,耗资3.8万元;合肥一位10岁男孩拿走父亲1万多元给手机游戏充钱;福州某三年级小学生半小时内为游戏充值达5000多元,熊孩子滥用家长的金钱沉迷游戏的情况屡屡发生。
同济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梅竹,也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孩子沉迷《王者荣耀》并非仅仅因为游戏吸引人,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因素。
教孩子区分现实和虚拟世界
深圳李先生家里有三位成员,日子过得比较紧巴巴,经过好多年省吃俭用,才攒下三万多元。没想到,家里那个十一岁的男孩,悄悄把爸爸的银行卡和QQ绑定了,结果卡上总共二百零七笔交易都转到腾讯财付通了,为了玩《王者荣耀》把家里所有存款都偷偷花掉了,家长非常生气,就把腾讯告到了法庭。
梅竹副主任医师向记者表示,孩子热衷《王者荣耀》存在多种因素:网络空间充满奇异新鲜感,容易吸引孩子,独生子女通常较为孤独,父母工作繁忙陪伴不足,孩子便在网络环境中寻求寄托,填补现实生活中不足的部分。
接下来,与同年龄层的孩子互动需要话题,《王者荣耀》的流行不只在于其提供休闲和娱乐的游戏特性,更发展成了小学生群体间的社交平台,甚至有孩子表示如果不参与这款游戏就难以结交朋友,在游戏中等级提升越高的玩家,越容易受到同伴的羡慕和敬仰,部分孩子现实生活中学业表现或许不突出,但游戏技艺出色,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自我肯定。
此外,借助游戏来排解不快、怒气、郁闷等感受,通过充值购置优良道具,游戏中实力便会显著提升,这种势不可挡的体验有助于减轻其现实生活中的失意烦恼和消极心态。
梅竹副主任医师提出建议,应该引导孩子不沉迷游戏,不能采取强制禁止的手段,而要采用迂回策略,如果家长强行收走手机、平板,禁止学生玩游戏,反而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甚至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他们会通过去网吧或借手机等途径继续偷偷玩游戏。
梅医生提出,家长可以找机会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游戏,这样既能增进彼此理解,又可以探明孩子沉迷其中的实际缘由。家长可以时常带着明确意图与孩子同玩其喜爱的游戏,这样做一方面能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陪伴、关爱以及家庭的温馨,如此孩子便不会视家长为对立者,会主动与家长交流沟通,讲述自己最近为何沉迷游戏、在学校里与老师同学如何相处、同学间关注哪些话题、面临哪些困惑等。另一方面开yunapp体育官网入口下载手机版,当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游戏活动,能够发挥监管和教育功能,对于不良信息及时进行提醒和阻止,帮助孩子辨别是非对错,同时引导他们认识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的区别。
“110吗?有人追我!快救命!”最近,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公安局接警电话里,一个细小的声音响起。工作人员问对方在哪里遭遇追杀,电话那头却传来一个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的回应,“我在《王者荣耀》里被追,已经被打败好多次了。”
梅竹副主任医师表示,部分幼儿或小学低年级学生,会分不清实际生活与虚拟环境,游戏中即使死亡也能迅速恢复,但现实人生仅有一次,遭遇危险后无法复原,虚拟世界的追捕行为,也可能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焦虑或惊慌。
借游戏人物培养历史兴趣
现在部分游戏里的角色称号和外观设计参考了历史人物,不过修改过后,跟原本的历史人物并不一致。
梅竹副主任医师表示,小学生玩家对历史了解不深,容易被游戏带偏,家长可以借助孩子对游戏角色的喜爱,给孩子讲讲真正的历史文化,同时可以推荐一些容易理解的历史书籍给孩子阅读。
要真正将孩子从游戏中拉出来,还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爱好。梅竹副主任医师表示,日常诊疗时发现,部分家长过分关注子女学业表现,将各类补习课程塞满孩子课余,倘若家长能切实探究孩子志趣所在,尊重其个人意愿,选取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场所,使他们在现实层面培养个人专长,便能显著降低孩子对电子游戏的依赖程度。能够带孩子经常变换环境,比如去旅行、逛展览馆、做体育运动,这样能让孩子的空闲时刻变得更有意义。
梅竹副主任医师提出,应该通过控制游戏时长,来锻炼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需要和孩子共同商议,明确制定好规则,一旦确立就不能更改。家长要掌握恰当的方式,持续地执行决定。孩子们彼此之间需要交流话题,如果完全禁止孩子参与游戏,他们可能会在学校难以和小伙伴相处,不过每次进行游戏时,都必须遵守事先的约定。比如事先约定好,孩子仅能在周末进行游戏,并且每次游戏时长不超过一个小时,家长须在游戏时间结束前十五分钟向孩子发出通知。
倘若期限已至,孩子却耍赖甚至哭泣,坚持要再玩五到十分钟,家长须保持坚定,切莫妥协,这实为孩子在探查家长的容忍极限,今日纵容其多玩十分钟,来日孩子必会得陇望蜀,索求多玩十五分钟开元ky888棋牌官网版,倘若孩子确实意犹未尽,家长应清晰说明违反先前约定的后果,比如告诫孩子“今日额外的游戏时长,须从下次的玩乐时间里扣除,由你自己决定。”孩子用于娱乐活动的时间开元棋官方正版下载,与用于阅读学习的时长相同,长辈须给予充分空间,不可随意打扰。
“顺手牵羊”不代表偷,培养正确金钱观
梅竹副主任医师表示,孩子拿父母的钱给手机游戏充值,这种情况不应简单视为偷窃行为,需要弄清背后的真正原因,不能轻易下结论,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要给予理解,不能盲目指责。
儿童在幼年和学前阶段,通常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对物品归属的明确认知,常常认为凡是自己喜欢的都属于自己,别人拥有的自己也应该得到,比如会取用其他小朋友的零食或玩具,部分儿童即便进入小学低年级,仍然存在类似行为。
家长总是拒绝孩子的物质要求,孩子就可能去拿别人的东西。例如,孩子渴望吃薯片,家长却认为是不健康的食物不让购买,孩子发现朋友有自己垂涎却无法获得的零食,可能会取来自己享用,或者偷偷拿父母的钱去购买。
部分家长事务繁重,无暇顾及子女,少数青少年便有意拿取家中财物,以此博取长辈关注。
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管束过于严厉,支配心极重,致使孩子心理承受巨大压力,他们常会拿走他人物品,以此排解心中郁结,故意激怒长辈,意图进行反击。
部分孩子渴望成为群体领袖,在同伴中扮演头领角色,他们有时会通过占有他人物品来制造威慑效果。
富裕家庭、性情柔和的青少年,可能遭受同窗欺压,从而被逼拿取家里的财物。
家长察觉到孩子存在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不能一味放任不管,也不能过于激烈,梅竹副主任医师举例说明,比如之前有个“7岁女孩拿走他人物品,母亲报警希望将她关押几天”的报道,这位家长的处理方式是不恰当的,这样会让女孩感到羞耻产生罪恶感,从而损害她的心理状态。需要让孩子清楚认识个人范围,明确告知他们,借用他人物品时必须征得同意,之后要归还给原主,不可以私自拿走。
此外,梅竹副主任医师表示,要塑造孩子正确的财富认知,例如深圳有个孩子偷了家里三万元去玩游戏,或许他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钱是他家中多年的储存,也不明白三万元到底代表多大分量。建议家长在孩子刚入学前,就通过具体化、形象化的方法有目的地向孩子说明,不同面值的货币可以购买哪些物品。例如,家长为小孩购置了价值一千元的乐高套装当作礼物,然而孩子或许难以理解一千元具体是多少,家长便可以举例说明,一千元能够购买两百盒薯片,无论家庭条件多么宽裕,都不宜给小学生发放过多零用钱,应当引导孩子正确对待金钱,懂得获取与花费都要有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