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戈尼效应的心理机制

频道:生活应用 日期: 浏览:24

源自 MBA智库百科网站

什么是蔡戈尼效应

蔡戈尼现象又称为蔡戈尼克记忆现象(紫格尼克现象),说明人类天生具有追求事情圆满的内在倾向,人们之所以会遗忘已经做完的事情,是因为完成它的愿望已经实现;而如果事情还没做完,这种愿望就会促使人对其产生难以磨灭的印象。

1927年,德国心理学家Β.Β.蔡格尼克通过一项记忆实验揭示了一种心理状态,她组织参与者进行二十二项基础任务,包括创作个人偏爱的诗歌,从五十五向下数至十七,以及用不同色彩和形态的珠子按照特定顺序串珠,等等。每项任务所需时长基本一致,通常持续数分钟。这些任务中有一半能够顺利完成,另一半在未完成时就被中途打断。允许完成和未允许完成的任务在呈现时是随机分布的。实验结束后,当被试毫无准备时,马上要求他们回忆这22项任务具体做了什么。数据显示,未完成的任务可以被平均记住百分之六十八,而已经完成的任务只能记住百分之四十三。

这种心态,由未解决之事造成,在记忆里留下深刻印记,被称为蔡戈尼效应,人们往往对未完成的事情印象更清晰,胜过已完结的。

这一发现是蔡格尼克经由实验总结出来的:未完成的任务会带来一种持续的不适感,这种感受在从事未完成工作的人脑海中深刻印记,久久无法消散;相反,完成工作的人因为其“完成需求”获得满足,便轻易地遗忘了相关事项。

对于这种心态,流传着一段有趣的故事:有个以贪睡著称的大音乐家,他的夫人为了让丈夫离开床铺,特意在钢琴上弹奏出一段旋律的前三个和弦。音乐家听了,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最后还是不得不起身,弹完这段旋律的最后一个和弦。这种心理效应促使他在钢琴上完成了原本已经在脑海中构思好的乐句。

人们天生就渴望达成目标。未完成的事情,始终让人难以释怀。蔡戈尼效应导致人们呈现两种状态,一种是过度施压,对待工作必须一口气做完,若未达成便死缠烂打,甚至固执地排除所有外界干扰;另一种是动力不足,做事总是磨磨蹭蹭,经常中途放弃,从不等到任务彻底结束就跳到下个目标,始终无法将一件事情彻底做好。

当人们遇到难题时,即便非常专注,一旦找到答案就会变得松散不再关心,于是过不了多久就遗忘了。

蔡戈尼效应的心理机制

勒温这位被称作现代心理学奠基人的德国学者提出,人天生有完成某项任务的冲动,比如解开谜题或读完一本书,这种现象被称为“心理张力”。调查表明,每个人都会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并完成相关动作。这些愿望既包括天生的需求(如饥饿和口渴),也包括后天形成的倾向。勒温认为,个体行动力的来源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心理需求一旦被激发却未能得到满足,便会形成一个紧张状态,这种状态会左右个体的行为方向,影响情绪状态,并塑造人格特质。当需求满足的途径被阻断,或者解决某个问题的步骤被打断,从而造成紧张状态时,就可能促使一个人去追求目标。勒温指出,未完成的任务会导致未解的紧张状态持续存在,一旦任务达成,这种伴随任务而生的紧张状态也会随之消散。这充分说明,个体内在的“心理张力”机制,是形成“紫格 尼 克 效应”的心理基础。

蔡戈尼效应的实验内容

有学术资料表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刚从俄罗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年轻女性布鲁玛·蔡戈尼克,曾在维也纳某咖啡馆与她的指导老师共饮茶水。这对从事人类行为研究的心理学师生,对服务人员与客人的举动产生了浓厚兴趣,在细致观察中,他们偶然察觉到了一个颇为反常的情景。顾客招手付款时,服务员能轻易想起顾客点了什么菜,但顾客一旦付完款,过些时间再问,服务员就必须费劲地回想顾客点的食物有哪些。似乎,只要结账动作完成,服务员对顾客所选食物的印象就立刻消散了。

蔡戈尼克对此感到十分好奇,于是返回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他让受试者完成一些基础活动,例如进行数字累加,或者把玩具放进容器里,不过对于部分活动,他在受试者尚未结束时便主动终止了实验流程。最终,要求大家说明每项工作,发现没做完的事依旧留在脑海里,所以更便于回想,这与蔡戈尼在咖啡馆观察服务员的情况相似。

蔡戈尼克提出,人类着手某项事务之初,思维会陷入一种紧张状态,活动结束后,意识便自然而然地松弛,并且迅速忘却所经历的事件。然而,倘若中途遭遇阻碍,思维的紧张感将持续存在,直至该事务最终完成才会消散。

这跟拖延有何关联呢?习惯拖延的人总是推迟本该办妥的事务,原因是眼前的繁杂任务让他们感到不堪重负。但假如有人劝说他,或者他自己说服自己再等片刻,他们往往就会萌生急切念头要把工作做完。

科学调查指出,短暂的时间段是克服拖延行为的关键因素,它甚至能促使人们着手处理艰巨的工作。蔡戈尼克的研究充分说明了:一旦开始执行某个任务并持续数分钟,就会产生一种持续性的不安情绪,这种情绪状态直到任务最终完成才会消除。

这项研究仅是蔡戈尼克卓越工作的一部分实例。另有一次实验,他尝试让一个因歇斯底里症导致身体无法动弹的病人恢复活动能力,为此他让助手突然身着军装闯入房间,并要求病人站立起来。可惜的是,这个实验的最终数据后来遗失了。

后来的某位苏联传记作家强调,这项实验无法再次进行,因为在当下的俄罗斯,再也寻不到一个像从前那位病人那样将政治领袖视为神明的人了。

产生蔡戈尼效应的原因

为什么产生蔡戈尼效应呢?经研究,一般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中止的工作之所以容易被想起,首先是因为其性质特点,通常情况下,任务越是复杂,思考过程越活跃,短时间内施加的强化力度就越大,而强化对记忆的巩固是有积极作用的,所以被中断的任务往往最先被回忆起来,另一方面,任务难度高时,人的情绪波动也更为明显,情绪对回忆过程有显著影响,研究显示,情绪化的记忆往往效果更佳

第二点说明,仅存在前摄干扰的现象,这种干扰源于先前接触的信息对后续信息记忆的阻碍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先前的行为会对后续行为产生阻碍作用。在执行暂停任务时,并未观察到后摄干扰的现象,仅有前摄干扰存在。后摄干扰是指后续行为对先前行为的阻碍效果。从事任务时,存在两种阻碍,完成工作时会遇到这种阻碍,所以记忆表现就会比较弱。

三是停止工作的预期效果。任务结束后,人们常觉得事情已结束,可以休息了,因此,便不再有强烈的记忆需求,这正如完型心理学派所主张的,做好事在心理上已是完整,它就不再有未完成时那种强烈追求完成的欲望。所以,不容易被回忆起来。未完成的工作,人们总盼望有个圆满的结局,就是希望事情能够成功收尾。因此,这些未竟之事常常占据思绪的重要部分,以便回想起来能迅速找到相关线索,进而引发蔡戈尼效应。

蔡戈尼效应实例分析

如果信件只写了半个,圆珠笔突然失效了,你会立刻换另一支笔接着写,还是去寻找另一支同样颜色的笔,在寻找过程中心思又飘到别处去了,把没写完的信搁在一边?或者,你是否会沉迷于一本间谍故事,就算第二天早上有个关键会议,也要读到凌晨四点才肯放下?

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人类内心深处对事情必须做完的强烈倾向性。请你尝试画一个圆圈,故意在最后留下一个小小的缺口开yun体育官网入口登录app,然后重新审视这个图形,你会发现自己的注意力会自然而然地想要把这个圆补充完整。

对于许多人而言,蔡戈尼效应是促使任务得以完成的内在动力。然而部分人却会表现出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由于拖延而无法着手进行任何一项工作,另一种则是必须一次性将所有事情全部处理完毕。

这两种人都需要调整他们的完成驱动力。

一个人做事常常中断,或许仅仅是因为畏惧失败,他总是不把一件事情做完,以免遭到指责;又或者,有些人宁愿永远做学生而不愿毕业,可能这样就不必踏入社会去谋生;也可能他在心底里就不相信自己能取得成就,于是对成功感到恐惧,所以也就不知不觉地躲避成功。

泰克医生针对有此类想法的人给出一个处理方式,他讲道:假如你专注力只能维持十分钟,但任务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完成,那么,一旦你的思绪开始涣散就要暂停工作,接着花三分钟时间舒展身体,比如蹦跳几下,去倒一杯水,或是进行一些静力性的肌肉活动;放松完毕,再将接下来的十分钟用于继续工作。

一个从不把事情做完的人,至少可以拓宽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且或许能拥有多姿多彩的人生,然而一个非要完成所有事情的人,动力过猛,也许会造成生活缺乏秩序、过于紧绷、过于局限。

只有降低过猛的冲动,才能让人边干活边体会生活美好。在职业上,那种非要干到底的人或许是个工作狂。倘若把这种心态放温和些,不仅能够让你在周末离开工作场所,还能有空余时间处理工作狂引发的各种状况:比如内心不安,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或难以应对压力等等。

有些人非要完成所有事情,为了防止中途放弃,可能会把自己困在一份没有发展前景的工作里。当爱好变得极端,或许是个警示,说明强烈的完成欲望正在逐渐控制你的休闲时光。有人会逼着自己织好一件毛衣,尽管不喜欢这件毛衣,却觉得不得不穿。对于某些事情,不必害怕半途而废。

有些人会硬逼自己织完一件毛衣,即便对那件毛衣没什么好感,也还是觉得非穿上它不可。面对某些事情,其实不必担忧中途放弃。

而怎样才能把脱缰之马一般的完成驱动力抑制住呢?

审视事物时,要依据个人价值尺度判断,若察觉某项工作方案缺乏意义,便要果断舍弃。

其次,制定一份计划表,将需要完成的事项和所需耗费的时间详细列出。着力培养一种更为切合实际的观念,确保截止日期设定在任务务必完成的日期之前。例如,若某笔款项必须在十二月一日支付,则应安排在十一月二十五日完成。

第三,要磨砺精神力量,可以先从微小的行为入手,比如有意识地在水槽边留几只盘子不清洗,阅读时,偶尔要停顿一下,审视自己是否在虚耗光阴和心力,倘若确实如此,又该不该继续读这本书?

第四,从今往后:开展任何事务,切莫因想着尚有空隙而耽搁,稍作停顿;如此这般,思维会显现迟缓,行动易滋生懈怠;所以,一旦萌生念头,便当付诸实践,行动乃是达成所有成就的根本。

第五,练习是一件好事,但是切勿目标盲目;

第六,设定一个明确的截止时间点;对于每项具体工作,预估所需时长,对照时间节点来检验自己的工作进度安排。

第七,制定每项任务安排:处理一项工作职责,不能随意行动,务必先深入分析,分解每一项工作环节,同时考虑每个环节所需的具体要素。

紫格尼克效应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

这种由“心理紧张”引发的“紫格尼克现象”,在社会人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我们知道,社会人形成的主要作用显著表现在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与健全伦理观念这两个层面。社会心理学指出,社会人形成过程是逐步实现的,呈现出随年龄增长的阶段性心理发展特征。斯温森这位英国心理学家,阐述了品德建构的“张力学说”。她主张,个人在融入社会时,其道德水准的养成,源于自我意识与外界环境之间一种无法避免的矛盾互动。这种矛盾互动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解为三个不同时期,

婴幼儿时期,存在个体与成人之间的互动紧张期,属于社会化进程的一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孩子需要平衡自身需求与成人期望,若要维持关系和谐,就必须适应长辈的观点。这个时期心理成长的标志,或是社会化进程的体现,便是表现出谨慎小心、顺从听话以及尊重长辈的行为模式。

“自我——社会”之间的矛盾时期(童年期)。从这个时期开始,社会化对个人品德塑造的作用就很清楚,在这一阶段,儿童个人的需求必须与同龄人的道德标准相吻合。这是社会对儿童品德发展施加影响的新机制。这种机制使个人道德管理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

“自我与社会互动融合期(青年期)。这个时期,个人社会化的特征显著体现为不再单纯被动地顺应外部需求,而是侧重于拓展自身适应能力。个体已经从被动承受外部压力转变为依靠内在机制管理自身行动。在这个阶段,个人社会化进程基本告一段落。”

到了成年阶段的个体,虽然已经大致实现了个人融入社会的角色,但在求学、日常以及职业发展等层面,仍需具备强烈的成就冲动,这种冲动源自心理压力所引发的特定现象。经常出现居住环境杂乱无章,做事总是开始却无法收尾,并且始终不愿达成目标的情况,究其根本,难道不是由于缺少那种强烈的成就冲动这一关键要素吗?

缺少追求圆满的心态,缺少那种心理压力引发的紫格尼克效应,个人就会显现出粗心、懈怠的坏毛病。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会像日本一个俗语形容的那样:三日坊主,比喻做事缺乏恒心,类似我国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特质实为人生旅途中的“毒害之物”,一旦陷入其中,便似中了煤气,会不知不觉变得懒散粗心,凡事都无法做好,各项任务也难以完成,最终便难有进步。世间许多人,因疏忽、懈怠而错失人生啊!黑格尔曾说: “极有天赋的人即便终日卧在绿草上,任微风拂面,凝视苍穹,温柔的创意也不会降临。”实践证明,粗心和懒惰,犹如金属锈蚀,比勤奋更能损耗身心,绝非当代青年应有的特质。当代年轻人需要清除粗心、懈怠以及所谓的“三天打鱼”心态这类不良习气,必须主动增强自制力,塑造“必成之心”,并关注“紫格尼克效应”的影响。依照心理学家的指导,可以从细微处开始实践,比如打理庭院、浇灌植物、收拾柜子、阅读完一本书等等,务必让自己履行既定职责,实现既定目的,持续不断,最终能够形成“必成之心”,从而领悟“紫格尼克效应”。

这并非表示“紫格尼克效应”越显著就越理想。当一个人的“心理张力”或“完成欲”过于亢进时,会对身体与精神健康的均衡状态造成负面影响。有些人一旦开始某项任务,就不管环境、条件是否合适,非要立刻做到最后不可开yunapp体育官网入口下载手机版,他们总认为自己的计划、想法是无可挑剔的,若不能一次性完成、达成,就会缺乏心理上的满足,并觉得失落。这种强烈的“求成心”,实际上是由“完美主义”所驱动的。

实际情形证明,在那些信奉“完美至上”的人中间,最普遍的一种扭曲想法就是“非对即错”或“不完美就是不完整”。这些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无法接受“还行”、“差不多”、“有欠缺”这类说法。这样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大获成功,要么彻底失败,要么干脆不去做,要么就做到极致。一旦他们受到指责说事情做得不好、不够完美,就立刻急忙分辩、说明自己的观点,拼命阻止别人的批评。这样慢慢发展下去,他们会变得孤单无情、缺乏同情心,最后很难和别人打交道,以至于大家都不愿意理他们。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位心理学者借助专业探究揭示,那些过分追求圆满的人,往往具备一种极致追求完美的特质,他们极易在职业、学业及日常活动遭遇焦虑情绪,进而反而造成水平下滑,难以有效达成某个目标,并且会引发精神紊乱,严重时危及身体机能。所以,要防止强烈的“必成心”,需要舍弃“完美主义”,要牢记这六个字:不要过分苛求。

过分苛求完美,是因为世间万物没有绝对圆满的。许多缺憾在所难免。极致完美的理念并不契合人类,或许仅适合超然存在,但作为凡人,无需以此尺度评判自身。人们沐浴在憧憬之中,也常伴随着失落。生活中充满期待,同时也不乏失落。人在整理过往经历时,在处理当前事务中,总会察觉到许多不足之处。这种不足感,实则是人们对现实状况与自身能力的失望,也是促使他们寻求改变的驱动力,而这样的心态,往往能成为他们走向成功的助力。当你执行某项工作时,如果被强烈的“求成心”控制,执意追求立刻实现毫无瑕疵的成果,才能获得“精神压力”的释放,那么就会因为现实条件无法达到完美,而无法满足这种精神需求,反而会出现类似“无事生非”的心理困扰。英国历史学家帕金森曾指出:“所有追求尽善尽美的计划,往往预示着事业将走向衰落”。同样,凡是受“至善论”推动的极端“求成心”,也是,精神异常的表征。而温斯敦·丘吉尔曾说过一句更严重的话:“‘唯有完美无缺才算优秀’,这句谚语的意思就是两个词:僵化。”是的,凡事都要求完美无缺,拼命去做好,这就会阻拦你参与快乐的活动,失去生活的情趣,陷入精神上“僵化”的境地。从某个角度来看,丘吉尔这句话。话说得过于尖锐,或许能起到引人深思的效果。

所以说,从事创新活动、接受知识培养、体验人生过程,需要保持适度的内在驱动力,不过分强求;要勇于探索,渴望达成目标,但无需反复打磨直至完美无瑕。譬如美国的《独立宣言》,堪称永恒的经典吧?然而该文献中,竟然有两个字位于文字行外,而非行内,无疑破坏了整体布局的和谐之美。可是,这份平平无奇的作品丝毫不能贬低《独立宣言》的重要性,它将长久保存在美国国家博物馆之中。另外,当年美国的莱特兄弟研制飞机时,不论从制作、构造、功能等层面看都显得简陋、低级,但他们还是将这架无法飞行的飞机展示出来,开启了人类飞行史的新篇章。设想一下,倘若莱特兄弟舍弃了那架简陋的飞行器,被过度的“成就心”驱使,费尽心思去谋求十全十美,岂不是会延缓人类飞上蓝天的脚步吗?由此可见,当我们从事创新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时,需要明白开元棋官方正版下载,倘若为追求完美所付出的努力远超已获成就,便应让现有成就先产生效用,之后再开拓新的胜利。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有求成的心理,但这个心理要逐步推进,不能指望一下子就全部实现。

我们所追求的成就感,体现为内心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并非源于毫无缺点的完美状态,而是伴随着些许遗憾的达成,这才是更真实的成功理念。根据前面提到的准则,心理专家建议那些有强烈“达成冲动”的人,可以尝试从简单事情开始逐步改变,例如,你无需立刻通读《战争与和平》,不必看到屋内有些微尘埃就立刻放下手头事务去立刻清理,不必强迫自己在某个夜晚织制好一件毛衣,否则宁可牺牲睡眠,诸如此类。前面章节曾经提到过,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需要学会自我约束。过度的精神压力,也就是强烈的成就冲动,需要被归入你的控制范畴之内。

归根结底,要让“紫格尼克效应”给我们的角色扮演,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正面影响,我们就得主动地管理好“心理张力”,既不能让自己变得懒散,也要能够战胜“完美主义”。

紫格尼克效应在投资中的应用

基金产品定期投资期间,投资者应当培养健康的投资规律,将投资行为常态化。具体而言,要依照既定模式,在固定时段,以固定额度,经由固定途径进行操作。若能坚持这种投资理念,就能有效规避外界干扰,进而达成基金产品定期投资的稳定化目标。而中途暂停操作的做法,会稍微加重购买基金的人的负担,或许会转变他们对于定期投资的看法,特别是削弱他们的投入意愿。

定期投资的钱款不能停止。这是决定投资者定期投资回报预期的重要环节。可以说,一旦中断定期投资,投资者的定期投资回报就很难达成,更无法依照既定的投资目标和方案估算出定期投资的基本回报,并且会扰乱投资者的投资心态,进而促使他们有意调整投资策略。

第二,基金定投必须注意分散配置。投资人在进行定期定额投资时,不能把所有资金都投入一个基金产品,需要选择多样化的基金进行分配,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来降低单一基金带来的潜在风险,确保投资稳定。

第三,定期定额投资收益分配应当制度化。长期投资计划中,降低成本是关键因素,因此,投资者无需在投资期间频繁更改分配策略,特别是不必在现金派息与红利转投之间随意转换。这种做法既无法把握时机,也难以找准时机。长期坚持的定额投资回报机制,能够帮助参与者养成固定习惯,降低主观因素的干扰。

第四,基金定投需形成标准流程,即参与者实施基金定期投资,应融入家庭财务规划,并与塑造良好投资行为相结合。更关键的是,要视定投为发展契机,而非负担,以此避免对参与者心理状态造成负面作用。因此,基金定期投资不仅关乎参与者操作技巧的掌握,也是培育和建立正确投资心态的必要环节。

蔡戈尼效应营销案例

上学期间,同学们都沉迷于收集小浣熊方便面的水浒卡,男生们尤其痴迷。为了尽快集齐全部108位英雄的水浒卡,大家只要有些许零用钱,几乎都买了小浣熊方便面。购买量越大,重复的卡片就越多,但这些重复的卡片并未减弱我们收集的兴致,因为缺少的那一套水浒卡总让人感到遗憾。继而探索多种途径,诸如互换、购置等手段,用以集齐全套卡牌,同时疯狂搜罗的行为,促使小浣熊的销量急剧攀升。

小浣熊方便面借助蔡戈尼效应开展宣传,紧紧吸引顾客的回忆,令他们深陷于“集齐全套英雄卡”的念头里,促使他们频繁购买,从而提高产品的销售额。

蔡戈尼效应并非鼓励人们做事总是中途放弃,人们做事总是半途而废的真正缘由在于害怕失败,而蔡戈尼效应产生的根本因素是存在未完成感,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宣传推广中,除了留出空白空间,维持一定神秘氛围外,还能借助其他方式,例如某个活动持续一段时间后突然终止,呼吁人们收集特定包装或卡片等物品。

源自https://wiki.mbalib.com/wiki/%E8%94%A1%E6%88%88%E5%B0%BC%E6%95%88%E5%BA%94的资料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