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防沉迷仍有“漏网之鱼”

频道:游戏专题 日期: 浏览:14

最新监管政策落地后,众多游戏公司纷纷制定多项限制方案。不过,调查人员发现存在一些未能被监管到位的情况。部分商家提供无需验证身份即可直接体验的游戏内容,使得未满年龄者可以轻易规避登记从而无限制使用。此外,也有商家售卖可更换真实信息的游戏账号,更换后还能进行付费操作。

绕开游戏实名认证 点开即玩游戏 虚拟实名游戏账号_游戏专题 电商专题

现象

部分游戏无需实名即可开玩

孩子每天回到家里就沉迷于电子游戏,这让许多家长感到十分困扰,这种现象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不少父母对此表示深有同感。

据记者了解,国家新闻出版署在2021年已发布相关文件,旨在加强管理,有效阻止青少年过度玩网络游戏。这项“最严格的防沉迷新规定”要求,所有网络游戏必须接入国家新闻出版署的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认证系统,并且仅能在周五、周六、周日以及法定节假日,每天从晚上八点到九点,向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小时的网络游戏服务,其他时间一律不能以任何方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然而,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经过记者的深入探访,即便采取了极其严格的管控措施,依然存在一些难以查获的违规情况。在各类搜索平台上,可以轻易找到许多声称无需进行实名登记即可体验的游戏广告。虽然这些广告多数只是用来吸引流量的噱头,用户下载之后仍然必须完成实名认证才能开始游戏,但也有一些网站搜集并发布了某些游戏的下载地址。

记者随机挑选了部分软件进行测试,部分软件提示无法安装,部分软件则能够顺利启动。经过仔细查看,那些可以正常游玩的游戏大多采用英文界面开yun体育app入口登录,游戏运行期间没有任何要求进行身份验证的信息出现。而在应用商店里,这些游戏对应的国内版本通常都需要进行实名信息核验。

在某个游戏平台,媒体从分类目录里发现不少简玩软件标注着“无需注册即可娱乐”“点击就能体验”之类的宣传字样,记者以一个没有完成真实身份验证的账号随机获取了两个应用,启动后既不强制进行身份核实,也不需要绑定账号,用户能够直接开始游玩过程。

检索列表里,另有篇目介绍了一个“马上体验,不必安装”的互动游戏网址,记者登录该网址发现,里面收录的娱乐项目超过数百项,界面设计充满童真,那些彩色的图画对孩子有着极强的诱惑力。

无需安装,游戏玩法十分便捷。随便点击一个卡通图标,就能马上开始,系统也没有要求提供真实身份信息。这些游戏里没有花钱买东西的选项,不过要提升角色“本事”或“行头”,就必须看广告,广告内容各式各样且不受管理,偶尔还会跳转到涉及不良信息的页面。

快速获取,轻松部署……在网络销售平台上,众多商家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内容,并承诺“超过一万种游戏,几乎任何想玩都能找到,需要什么游戏可以直接询问服务人员”。

记者向客服咨询是否必须进行实名验证,客服表示“无需”,同时发送了解压方法的网址,说明“本店对游戏进行了重新打包压缩,支持自动安装,承诺无病毒无广告,安装后可永久游玩。”

调查

租号买号竟能畅玩充值消费

市面上各种游戏里,那些不需要玩家登记真实身份就能进行的,多数属于“简短娱乐”类型,或者是带有使用条件的“外国游戏”。相比之下,孩子们明显更偏爱那些互动性突出、可以“获取奖励”的国产网络虚拟世界。但若想无障碍地体验这些游戏,常常需要寻找替代方案。

部分青少年为规避身份验证,倾向于租用账号,此行为在年轻人群中较为普遍。据调查,先前通过租赁平台获取游戏账号仅需极低成本,且提供额外辅助功能,例如跨地域使用及人脸识别绕过。然而,近期记者访问数个租赁平台后发现,这些平台已广泛实施身份验证措施,导致未成年人租号时遭遇诸多阻碍。

部分在线购物站点和旧货交易渠道,商家会直接贩卖游戏账号,未成年者若用验证过的平台账号去购买,游戏便可顺畅“开启”。

这款游戏销量破万,记者询问客服账号是否实名,客服答复已虚拟认证,商品页“售后无忧”承诺所有账号都已完成实名,但虚拟认证无法修改。

操作指引提示,完成交易后需先检查可用性,确认无误再联络工作人员办理转换手续。页底位置,媒体人员发现一段注意事项,内容指出依照国家相关法规及网站条款,购买网络游戏相关产品必须达到十八岁年龄。网站坚决不允许商家把这类产品卖给未满十八岁的人,同时也不让未成年人自行购买。

交易环节里,店家没有核实购买者是否属于少年群体。花费十八元八角钱之后,记者顺利收到了客服发送的账号、密码等资料,成功进入了账号系统。点击个人资料页面,记者发现实名验证部分显示“验证手续已经办妥”,但登记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都不是记者本人的信息。

然而正因具备这项资质,此平台在运作中畅通无阻,即便操作者未满法定年龄,依然能够不受限制地全天候使用。

未能完成手机号更换,请勿对账号进行充值操作!我们仅对游戏账号承担义务,不对游戏内消费行为负责。客服建议记者尝试“改绑手机”功能,并点击“获取验证码”。片刻之后,客服发送了六位数字验证码。记者输入验证码后,即可成功更换手机号码。客服补充说明,“手机号更换完毕后,即可进行充值。”

记者进入“商城”后发现,钻石的售价从6元至648元有所差异。用户点击后,能够挑选微信或支付宝作为支付渠道完成“直购”。

风险

有网友主动兜售身份证信息

游戏账号租赁售卖业务是否允许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展?据知情人士透露,2024年1月1日生效的《青少年网络权益保障法规》第四十六条清晰指出,网络游戏运营方必须借助集中的青少年网络游戏电子身份验证体系等必要措施,核实青少年用户的真实身份资料。任何网络产品及服务供应方都无权为青少年提供游戏账号的租赁转售业务。

真实情况是,交易虚拟账号是欺诈行为的高发地。官方曾在网络平台发布警示,指出不法分子通过各类游戏系统的即时通讯工具和社交圈组,假扮成购买者或销售者,声称要收购或售卖游戏账号、道具、物品等,借助“高价出售、低价买入、中介机构保障”等话术,促使受害者进入设定的虚假交易网页,或是直接引导对方进行资金转移。

有些年轻人不通过租赁或购买的方式,而是借用成年人的身份证明文件,为自己在游戏中登记账号,并且依照规定进行了身份信息的核实。

社交网络上,有人发帖询问“小学生怎样完成身份验证进行游戏”。回复中,有网民直接贴出一张清单,里面记录了二十多个成年人的名字和身份信息。“是罪犯名单吗?”“这些能行吗?”“不清楚,是我找的”……许多网民就这张清单发表看法。

据记者了解,部分身份证件因被频繁使用,在尝试注册游戏时会收到提示,表示该身份绑定账号数已达上限,无法再进行注册操作。针对这一情况,有网友开始公开出售身份证件信息,声称价格低廉且无风险,例如标价两元提供成年人身份信息,或是一元先给钱后提供。

这种行为能否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的条款,若有人冒用他人身份证件,或动用伪造的证件,公安机关可对其处以二百元至一千元间的经济处罚,或实施十日以内的拘留措施,若有非法所得,需予以没收。若涉及犯罪行为,将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

记者注意到,部分网络游戏并未强制实施人脸验证,导致部分未成年的孩子,通过搜集得来的成年人身份证明材料,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实名登记过程,即便在游戏中发生金钱往来,也无需进行再次确认。

借用他人资料开设游戏账号,还可能遭遇哪些麻烦?记者联系了某游戏企业的工作人员,该人士指出,这种行为会引发账号归属争议开元ky888棋牌官方版开yunapp体育官网入口下载手机版,在解决账号相关矛盾时将十分棘手。举例来说,账号若遭遇失窃,想要取回就必须提交包含个人身份证明照片的真实身份材料,倘若无法提交,将无法成功取回。

本报记者 宗媛媛 莫凡 文

宋溪 插图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