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力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前景
无线电力传输是一种新型电力传输方式,通过电磁耦合、射频微波、激光等媒介实现电能传递。该技术无需铺设导线,因此应用更加灵活便捷。本文介绍了无线电力传输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并对未来潜在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无线电力传输技术 电磁感应 射频 原理与应用前景
1.引言
自17世纪人类掌握了发电技术之后,便开始借助金属导线来输送电能。如今,供电网络和高架输电线路已经覆盖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电器设备虽然极大地提高了便利性,但各种错综复杂的电源线和数据线却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麻烦。然而,近些年的科技进步显示,随着无线数据传输技术越来越常见,科学家在无线电力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WPT)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可以说,无线电力传输已不再是空中楼阁——未来生活中摆脱杂乱的电线将成为现实。
2.无线电力传输的发展历史
十九世纪末期,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1943)被誉为开启电力纪元的杰出人物,他在电气和无线电技术领域成就斐然。他于1881年揭示了旋转磁场的运作方式,并以此为基础研发出感应式马达;1888年,他创造了多相电流的传输与分配方案;1889至1890年间,他成功打造了赫兹式振荡装置;1891年,他发明了高频转换装置(即特斯拉线圈),该装置至今仍在无线电、电视以及各类电子装置中普遍应用。他长期探索无线发送信号和输送能量的可行性,于1899年展示了无需电线利用高频电流驱动的马达,不过因为效能不佳和存在安全隐患,无线供能的技术始终没有实现重大突破。1901年到1905年期间,在纽约周边的长岛建造了Wardenclyffe塔,这座塔是一个结构精巧的电磁振荡装置,其初衷是希望可以将电力传输到地球的任何地点开元ky888棋牌官网版,特斯拉借助这座塔,试图让地球与电离层产生共鸣。
2001年5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皮格努莱特,借助微波无线技术,成功传输电能,点亮了距离四十米处一个功率为二百瓦的灯泡。紧接着,2003年,在某个岛屿上,一座十千瓦的试验性微波输电设施建成,该设施开始以二点四五吉赫的频率,向距离将近一公里的格朗巴桑村实施点对点的无线能量供给。
2005年,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学系教授许树源研发出“无线电池充电平台”,不过该平台在应用时仍需让设备与充电装置相接。
2006年10月,日本公开展示了一种无线能量传输装置。该装置的输出电压为7伏,输出电流为400毫安。当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为4毫米时,该装置的传输效率最高能达到50%。这种技术主要应用于手机的高效充电场景。
2007年6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助理教授马林·索尔贾希克研究团队成功完成了短距离无线电力传输的实验。他们首先给一个直径60厘米的线圈通电,随后在6英尺(约1.83米)远的地方开yun体育官网入口登录app,连接在另一个线圈上的60瓦灯泡被点亮了。马林将这项技术命名为“WiTricity”,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磁耦合共振。
2008年9月,一份由北美电力研讨会发布的报告表明,相关团队已经在美国内华达州的雷电实验室,通过无线手段将800瓦的电能,成功传送到了5米开外的地方。
二零零九年十月,日本奈良市开展了一项针对电动混合动力公交车的无线充电测试。供电设备安装在充电平台的混凝土内部,当车辆驶至平台上时,只需将车上的感应装置与供电设备对准,即可启动充电过程。
3.无线电力传输的基本原理
3.1电磁感应——短程传输
电磁感应堪称电磁学领域里一项关键性的突破,它揭示了电与磁现象的内在关联及相互转变。电磁感应构成了电磁学的基础准则,变压器正是依据这一准则实现其功能运作。通过电磁感应实现短距离电力输送的核心思路如图1所示,发射线圈L1和接收线圈L2之间借助磁力联接来传递能量。当线圈L1内有交变电流流过时,它会在周围空间激发出变化的磁场,这种磁场会在线圈L2中感应出电动势,这个电动势能够为便携式设备提供能量,也可以用来给蓄电池蓄能。
3.2电磁耦合共振——中程传输
中程无线能量传送方法,依靠电磁波“射频”或非辐射性谐振“磁耦合”等途径,完成电力传送。这种方式遵循电磁共振耦合原理,借助非辐射磁场,达成电力高效传送。电子学理论指出,交变电流流过导体时,导体周围会产生交变的电磁场,这种场被称为电磁波。当电磁波的频率小于100khz,它会被地面吸收,无法实现有效传输,当电磁波的频率大于100khz,它便能在空气中传送,并且借助大气层外围的电离层进行反射,从而达成远距离传输效果,人们把具备远距离传输效果的高频电磁波称作射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RF信号。电信号(模拟或数字)通过高频电流进行变调(幅调或频调),构成射频波后,借助天线向空中辐射;远距离接收该射频波后,需执行解调操作,再恢复成原始电信号,此流程称作无线通信。中距离通信依靠电磁波衰减较轻的天线装置,并借助二极管、感应式IC卡、无源射频标识等设备,达成高效无线能量传递。
这个设备总共设有两个线圈,每个线圈都是一个能够自我激振的系统。其中一个充当发射设备,与能量源相接,它并不直接向外辐射电磁波,而是借助振荡器生成高频交变电流,经由发射线圈向外传送电磁波,在周边区域构成一个非辐射性磁场,此过程将电能转变成了磁场能量。接收装置的固有频率若与接收到的电磁波频率一致,接收电路中产生的振荡电流会达到峰值,完成磁场到电能的转换,进而实现电能的高效传输。图2展示了一个典型的运用电磁共振完成无线电力传输的系统设计。电磁波的频率越高,其向空间辐射的能量就越大,传输效率也相应提升。
3.3微波/激光——远程传输
理论上,波长较短的无线电波,其指向性更佳,扩散范围更窄。因此,能够借助微波或激光方式,完成电能的远距离传送。这对于新能源的利用开发、应对未来能源不足的挑战,具有关键作用。1968年,美国工程师彼得格拉,首次阐述了太空太阳能发电(Space Solar Power,SSP)的构想。这个想法是在宇宙空间部署一个能源制造设施,依靠电磁波把电力传输到地面。
4.无线电力技术的应用前景
无线能量传输属于一种前沿科技,通常只在特定场景中使用,未来潜力巨大。
4.1给一些难以架设线路或危险的地区供应电能
偏远地区的台站常常面临架设电力线路的难题,诸如高山、森林、沙漠、海岛等;边防哨所、无线电导航台、卫星监控站、天文观测点等机构,它们分布在这些地带,既需要生活用电,也需要工作用电;无线输电能够有效缓解这些地方的电力短缺问题;不仅如此,这项技术还能为游牧民族聚居的分散村落提供无变压器的电力供应;同时,也可以为从事放射性矿物开采、森林砍伐的机器人设备供电。
四二处理地面太阳发电站、水力发电站、风力发电站、核能发电站的电力传输事务
新疆、西藏、青海等区域降水稀少,阳光充沛,并且拥有广阔的未开垦土地,南方部分地带水流与风力资源充裕,这些地方适合建设地面型的太阳能设施或水力发电站、风力发电站。然而,这些区域居住者稀少,地势险峻,在高山深谷间铺设线路十分困难,此时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便能发挥作用。运用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也能够将核能设施设置在沙漠地带或荒凉岛屿上。这种方式有助于处理放射性废弃物,同时电站运作出现问题时,能够减少对周边生物和农田造成的破坏。
4.3传送卫星太阳能电站的电能
卫星太阳能发电设施,是将太阳能电池板或聚光镜等部件,通过火箭或航天飞机,送往地球静止轨道,这个轨道距离赤道大约三万五千八百公里。太空中接收到的太阳光,不受大气干扰,能量释放稳定,属于一种用不完的清洁动力。而且全年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白天,其发电效率远超地面水平,比地面高出六到十五倍。在那处借助太阳能电池装置将日光直接转换为电力,或者运用太阳能聚焦装置将日光集中起来当作热源,类似地面热能工厂那样发电。这种方式获得的电力供应给微波发射设备或激光装置,再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将大功率电磁波束传送到地面,收到的微波能量经过整流设备后转变为直流电,由变电和配电装置为用户供电。
4.4无接点充电插座
如今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不断进步,部分微型耗电装置已具备非接触式充电能力,例如电动牙刷、无需安装电池的无线鼠标,以及能够无线供能的薄膜或垫片装置等。一种新型家用无线供能技术采用柔性塑料片,尺寸类似书籍,能够为各类设备提供能量,包括圣诞树上的发光二极管、装饰灯具、水族箱照明装置、微型马达,还有手机、个人音乐播放器、便携式收音机、环境监测装置、听力辅助设备、汽车组件,乃至医疗植入装置等。
4.5给以微波发动机推进的交通运输工具供电
当前多数出行载具依靠石油制品提供动力,其动力核心有柴油引擎、汽油引擎之类的类型。参照这一情形,运用微波能量驱动的动力装置可称为微波动力系统。微波属于工作频段介于0.3—300GHz范围的电磁辐射,无法直接用来驱动电机,由于研制能在如此高频率下运行的装置极为复杂。若调整设计方向,使整流器能将微波能量转化为直流电,微波便能直接为交通工具提供动力。煤炭、石油及天然气资源储备有限,而每日消耗量惊人,终将面临枯竭问题。届时,卫星太阳能发电站有望成为能源供应的核心开yun体育app入口登录,借助无线传输技术,能够将微波能量直接输送给各类交通设备。
4.6在月球和地球之间架起能量之桥
全球人口持续攀升,地球物质日渐枯竭,促使人类渴望探索太阳系其他天体。月球作为地球的天然伴侣,蕴藏丰富物质,面积广阔,是首选的探索目标。未来人类开发月球,核心在于定居和物质采集。月球土壤含有二氧化硅,是制造太阳能装置的关键材料。先在月球上设立制造基地,再将太阳能设施直接部署在月球表面,比在地球静止轨道上部署更为便捷,能够通过微波或激光将电力传输至地面。
5.结语
无线电力传输技术持续进步并日趋完善,未来人们有望不再受限于手机、相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的电源线,可以在机场、车站、酒店等众多场所使用无线供电服务,该技术还能应用于特殊场景,例如为植入人体仪器如心脏起搏器提供能量传输,亦可服务于新能源(电动)汽车,支持低轨道军用卫星及太阳能卫星发电站的运作。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能源领域的核心任务在于推动节能以及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太阳能是一种永不枯竭且清洁的能源资源。除了核能、地热能和潮汐能这几种特殊能源外,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能源都源自太阳。因此,建造太空太阳能发电站,被视为缓解人类能源短缺困境的关键举措。把地球同步轨道上的电力传送到地面,无线供电技术将扮演核心角色。这种技术未来可能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不过,每种无线传输手段,都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克服,比如电力传输的效能问题,电力企业如何进行收费和结算,能量传输产生的电磁辐射是否影响人体健康等等。不论如何,一旦这项技术得以推广,必将为民众的日常提供极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