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教学的本真回归:基于“学前教育法”第五十六条的思考

频道:游戏专题 日期: 浏览:25

1. 游戏化教学的政策背景与历史渊源

《学前教育法》第五十六条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学前儿童的实际生活为根基,将游戏作为主要的教学活动,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这一法律条款的提出,彰显了游戏在学前教育领域中的核心作用,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正式认可。游戏化教学理念的诞生,起初是为了应对幼儿园教育中“小学化”倾向日益严重的现象,其目的是为了禁止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阶段的知识内容。然而,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某些地区却出现了将“去小学化”错误地转变为“去知识化”的现象,比如禁止幼儿园使用拼音、汉字,甚至不允许传授知识等,这实际上是对政策本意的曲解。

幼儿园游戏专题总结_游戏化教学政策背景_学前教育法游戏化教学

从历史维度考察,游戏化教学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

在先秦时代,孟母三次搬家,精心挑选环境,为孟子营造了适宜的游戏和学习氛围;同时,孔子所倡导的“不激不励,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与孩子们在游戏中的探索活动极为吻合。

在宋明时期,王守仁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念,他倡导利用诗歌、礼乐等富有乐趣的活动来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胡瑷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了运动、奏乐等元素,这已经初步形成了游戏化的教学模式。

古代蒙学阶段,颜元推崇的“习行”教学法,将劳动与游戏巧妙融合,这与当今的“做中学”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陈鹤琴先生在20世纪初期便指出,幼儿园应当运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孩子们学习。他坚信,尽管表面上看似游戏开yunapp体育官网入口下载手机版,但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所学到的知识却是非常宝贵的。他尤为重视利用游戏手段来教授孩子们识字、算术等课程,例如运用“识字牌”、“缀法盘”等教学工具。

游戏化教学政策背景_学前教育法游戏化教学_幼儿园游戏专题总结

2. 游戏化教学的现实误区与理论辨析2.1 主要认识误区

当前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实践存在三大认知偏差:

错误观念之一:将游戏与教学视为完全对立的两个概念。将游戏仅仅理解为“娱乐”,教学则理解为“传授”,这样的理解使得教师面临“是任由学生玩耍还是直接进行教学”的困境。

误区二:游戏形式化倾向明显。具体表现为:幼儿缺乏自主选择权(主题与角色由教师预先设定)、缺乏真实游戏体验(过分追求热闹氛围)、缺乏过程探索(过分强调迅速达成目标)。教师往往将集体教学活动称作“游戏”,然而实际上却仍旧沿袭了传统的讲授方式。

误区三:部分地区对“去小学化”政策存在误解,误以为要全面禁止符号教学,甚至将游戏与知识学习看作是相互对立的。然而,游戏不仅是孩子们的生活方式,更是他们学习的重要手段,二者之间不应被分割开来。

游戏化教学政策背景_学前教育法游戏化教学_幼儿园游戏专题总结

2.2 理论本质辨析

现代幼儿教育理论认为:

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双重角色:一方面,它构成了教育的一部分,是孩子们自主参与的活动;另一方面,它也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用于组织教学活动。基于此,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

· 本体性游戏:幼儿自发开展,以游戏本身为目的。

· 手段性游戏:教师组织,服务于特定教育目标。

游戏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游戏强调的是参与过程中的感受与自我创造,而教学则更注重文化的传承与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品质应当具备游戏化的属性,如自主选择和愉悦的体验开元棋官方正版下载,而真正的游戏同样富含教育意义。

当外部教育需求内化为孩子们自身的需求,教学过程便具备了游戏的特性。

维果茨基在其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出,学前儿童的学习成效与“教师的教学计划转化为适合儿童需求的教学计划”这一过程密切相关。而游戏活动则是这一转变过程的最有效途径,它能够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中有效推动他们的成长。

幼儿园游戏专题总结_学前教育法游戏化教学_游戏化教学政策背景

3. 游戏化教学的实施策略3.1 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

物理环境设计原则:

· 丰富性:提供多样化、可组合的游戏材料。

· 适宜性:材料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避免难度与年龄不符。

文化内涵的体现:将本土文化元素,诸如节日庆典中的传统游戏、民间制作的玩具以及地域特有的风情,转化为游戏或玩具的形式。

心理环境营造要点:

· 保证每日自主游戏时间(自己设定)。

· 建立弹性作息,允许幼儿深度投入游戏。

· 教师以观察者到支持者身份介入,避免过度导演。

3.2 教学组织模式

根据教师专业水平与园所条件,可采用三种渐进式实施路径:

模式一:游戏与教学并列

· 适用条件:教师专业能力有限,班级人数多。

确保自由游戏时间充足,并且在进行集体教学时,深入探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

· 举例:上午区域自选游戏+下午主题教学活动。

模式二:游戏生成教学

· 适用条件:教师具备观察解读能力。

· 操作要点:从幼儿游戏中捕捉教育契机,延伸为探索活动。

在积木游戏中,幼儿遭遇了保持平衡的难题,这一挑战促使他们开展了科学探索活动。

模式三:教学游戏化

· 适用条件:教师熟练掌握游戏特征。

· 操作要点:将教学目标隐蔽于游戏情境中。

将“超市购物”这一游戏巧妙地融入了数学分类、计数以及社交等教学目标。

3.3 教师指导策略

观察记录系统:

关注游戏过程中的角色扮演细节、材料运用的技巧(例如积木拼接的方法)、以及社交互动中的应对冲突的策略。

运用故事记录、核对清单、智能装置等辅助手段,构建儿童成长档案。

介入指导原则:

及时采取行动:在发现潜在危险、寻求帮助、遭遇重大争执或遇到消极信息时开yun体育app入口登录,应当进行必要的干预。

适度地参与其中,可以运用“搭建支架”的方法,例如通过提问(如:“医生应当使用哪些设备?”)、提供辅助工具(如:增添听诊器)以及参与角色扮演(模拟病人)。

· 类型化指导举例:

角色游戏:丰富生活经验,避免直接示范。

建构游戏:引导设计图绘制,鼓励合作建构。

规则游戏:逐步增加复杂度,注重过程而非胜负。

幼儿园游戏专题总结_游戏化教学政策背景_学前教育法游戏化教学

4. 典型问题与对策建议4.1 拼音汉字等符号教学的游戏化

错误做法:

· 完全禁止汉字出现。

· 用小学方式机械训练(如反复背诵或抄写)。

正确路径:

在角色区域中,我们设立了名为"邮局"的场所,其中配备了信封和印有邮票文字的物品;同时,还布置了"餐厅",那里展示了菜单。

· 游戏载体:开发"汉字寻宝"、"拼音小火车"等规则游戏。

· 生活联结:引导幼儿记录游戏故事(图画+简单文字)。

4.2 集体教学的游戏化改造

传统教学弊端:

· 高控:教师主导进程,幼儿被动跟随。

· 割裂:脱离幼儿实际经验。

改造策略:

· 目标隐蔽化:将"认识图形"转化为"帮图形国王找宝藏"。

· 过程探索化:用"猜猜哪辆车跑得快"引发对斜坡的探究。

· 评价多元化: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问题解决而非标准答案。

4.3 家园协同中的观念引导

家长常见误解:

· "游戏就是瞎玩"

· "不教知识就是耽误孩子"

引导策略:

· 游戏观察日:邀请家长观看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

· 游戏故事分享:用照片、视频展示幼儿的阶段性变化和发展。

建议在家中开展“厨房里的数学游戏”、“超市物品分类”等贴近生活的游戏活动。

学前教育法游戏化教学_游戏化教学政策背景_幼儿园游戏专题总结

5. 未来发展方向

课程改革深化:

将教学重点从“教师预设”转变为“幼儿自主生成”以及“教师引导”的有机结合,实际上对幼儿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非所有的幼儿园都具备实现这一转变的能力。

· 建立"游戏-观察-支持-延伸"的课程生成循环。

教师专业支持:

· 开展"游戏工作坊",提升游戏观察与指导能力。

· 建立游戏案例库,促进经验共享。

评价体系重构:

· 开发游戏中的学习故事评价,关注幼儿在真实情境中的表现。

· 将教师游戏指导能力纳入考核指标。

政策保障完善:

· 明确"去小学化"不等于"去知识化"

· 设置幼儿园每日自主游戏的最低时长。

总结

游戏化教学的真谛并非将教学完全替换为游戏,亦非使教学表面上看似游戏,其核心在于赋予教学以游戏的内在精神。无论是孟母三次搬家为孩子营造学习环境,还是王守仁通过诗歌引导教学,从陈鹤琴提出的“教学游戏化”理念,到朱家雄所倡导的“优化结合”,我国在游戏化教学方面的智慧始终秉持着“形式与精神并重、古今交融”的原则。只有坚守“游戏是儿童生活方式”的内在价值,紧握“教学助力全面成长”的实践方向,方能达成《学前教育法》中“通过游戏进行学习”与“推进素质教育”的立法愿景,使游戏化教学真正成为呵护童年、激发智慧的育人艺术。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